殿下 第295节(2/2)

    荣烺也觉好笑,“以前渤海国的国书可硬气了。还称我们是南朝天子,他们是北地君主。他们不就极北那么一小块地么,真是地盘不大,口气不小。”

    朝廷未理,接着渤海国又急发来第二封国书,许诺朝廷只要帮他平叛内乱,两国永为父子之邦,朝廷兵马可永驻渤海王都。然后,在国界边境与贸易上也有极大让步。

    凤仪宫照例颁下赏赐。

    荣烺忍不住感慨,“姨妈这样的修行,想不高兴也很难呐。”

    荣烺瞪大眼睛:咦?姨妈这事倒办的很聪明。

    姜颖也令东宫增加了徐环的一应供给。

    杨大将军回辽北前,郑杨两家将孩子们的亲事给办了。荣烺素与郑家交好,除贺礼外,还特意出宫去郑家吃了喜酒。

    荣烺不乐意,“珠表兄虽有主见,为人还是有点软弱的,略有些配我不上。”

    亦是将齐康送往渤海国主持渤海国政的机会。

    朝廷心动了。

    荣烺道,“我也听说荣御史现在虽只是巡街御史,但他所辖街市不论治安还是商业,都井井有条,处置了不少欺行霸市之人。”

    驸马还没着落呢。

    “这事有我祖母她们商量,我就听她们的便成。”罗湘道,“我与荣御史说好了,眼下他差使也忙,亲事先定下来。成亲的事晚两年无妨,我想待殿下开府后再大婚,到时往殿下府上串门也方便。”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嗯,那我得跟史师傅商量商量,在哪儿营建公主府了。”荣烺说。

    这不论于东宫还是于皇室都是喜事,只是一向爱热闹的荣烺忽然就觉着,兴许是喜事太多,有些提不起精神。

    齐康持反对意见。

    新娘子杨氏是位端庄秀美的女子,想来其父也必是位镇定沉稳的大将。

    荣烺盯着徐妃不说话,直接把徐妃看的心虚起来,一扭帕子,“行了行了,你不乐意就不乐意。”

    徐妃倒是很推荐娘家侄子,若荣烺愿意,徐珠也是可以的。虽说出族了,反正一样姓徐。

    罗湘笑,“我也是看他非胆小畏事的人,做官也清廉,其他方面我们的认知也相仿,就答应了他家的提亲。“

    何况,这不仅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十月,颜姑娘大婚。

    郑氏倒是经常进宫,她是个无烦忧之人,很干脆的说,“世子与孙氏也是多年情分,他们又是姑舅兄妹,我与世子本是夫妻,只要他高兴,我便欢喜。”

    史太傅轻哼,“可不是了!北狄野人,不知天高地厚。”

    没几日,徐环在诊平安脉时传出喜信,麟趾宫大喜,令徐家女眷第二日进宫说话。

    荣晟帝令礼部与内务司用心准备,典礼一样的充满庄严与威仪。身为公主,荣烺排在顺柔长公主之后,大家一起向上首端坐的太子妃姜颖行礼。

    荣烺如今身在后宫,这些前朝官员见的也越发少了。

    十月中,荣玥产下一子。

    十月底,诸王内乱的渤海国打发使臣送来国书,在王都的新国王言及国有乱臣,请求天、朝上邦出兵帮助渤海国平叛乱党。

    荣烺问,“那楚王回藩地前,定亲礼得办吧?”

    郑氏一笑,“我已经全都给阿玥了。”

    荣烺颇惊,倒看不出郑姨妈有这样的心眼。郑氏笑眯眯地,“阿玥比我能干,我本也懒怠管理那些产业,老话说,能者多劳,我就都送给阿玥了。”

    郑皇后颌首,“这样也好。让阿玥学着打理吧。”

    国书言辞谦卑至极,一口一个皇父,史太傅既觉扬眉吐气又颇有不屑。

    “我也听说过荣御史的名声。”楚姑娘对罗湘道,“说是有一回帝都府与禁卫军在街上相争不下,荣御史路过,就劝他们,不如让御史台评断。后来那案子就是由御史台裁度的。”

    郑皇后问,“你的私产现在谁打理的?”

    阿玥姐进宫时说,郢王府现在也是孙姨娘在管事了。荣玥月份大了,把母亲接过去照顾她。

    齐尚书的反对理由是,“既不划算,也有可能是渤海国的阴谋。”

    --

    但这对于荣晟帝是开疆拓土的功绩,就是内阁之首的秦太师也想在自己主持内阁期间有所作为。

    辽北就有驻兵,发兵渤海国很容易,何况这是出自渤海国的邀请。而若能驻兵于渤海王都,非但能一举解决辽北边患。对于朝廷,其中更有颇多好处。

    徐妃问,“你看阿珏如何?”这是徐妃的娘家二侄子,徐珏。

    待太子妃册封礼后,丁璎徐环的良娣称呼就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了正式懿旨,如今两人便是真正的良娣了。

    九月,罗湘与荣柒定亲。诸藩王辞别荣晟帝,返回封地。

    是的,秦太师不仅支持朝廷出兵,连将来驻守渤海国的大臣都想好了,就是礼部尚书齐康。

    杨大将军走后,便是太子妃的册封礼。

    “谁理他们哪。”

    八月上旬,史姑娘大婚。

    渤海国是一个极好机会。

    荣烺问,“内阁怎么说?”

    营建公主府是大工程,荣晟帝只一儿一女,给儿子娶媳妇时挺急,到闺女出嫁,荣晟帝并不急。

    史太傅对此持中立态度,他虽然很瞧不起边邦小国,觉着人家没文化,但他也非好战的性子。在史太傅看来,渤海国国土不大,土地贫瘠,就算占领了,得的那些东西史太傅也有些看不上。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