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第306节(2/2)
这也是邦国之间常有的事,打归打,打完之后,该有的贸易往来还是要有。
反正,能少的银子,户部是一分不会多给。给不给的,那是绝不会给。
秦寺卿从公主那儿拿了五千补助。
“是啊。积德行善的事,多做些总是没差的。”
工部也要银子,因为兵部的一部分兵械是工部生产的,兵部开出单子来,陛下允准,工部要代为生产。
更加雪上添霜的是,秋税的减少对应的是抚恤的增加,先前对禁卫的抚恤还是小额,待辽北收复,郑骁交上的辽北抚恤名单才是大头中的大头。
“这样的善举,我们若早知道,早就来凑热闹了。”
赵族长素来大方,也便答应了。有商会朋友听闻此事,也愿意出资,共做此善事。赵族长一面说,“你们这消息啊,灵的不得了。我这刚定下来,你们就晓得了。”
这是个聪明的提议。
经此一战,户部必然银钱吃紧,不然夏府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他想法子。不过,能帮着帝都府把郊外百姓安置好,再好不过。
户部捉襟见肘。
为此,贤圣父子颇得诸臣赞誉。
钟尚书多么清高孤傲的人,此际却是被银子闹的焦头烂额。
新进帝都补充禁卫兵源的河南兵与山东兵,也需要禁卫装甲配置。户部一时顾不上,都没理他们这茬。
荣晟帝听从了秦太师的建议,并将此事交与秦太师来做。
随着郑家保卫帝都,进而带兵北上收复辽北,赵族长这里也愈发热闹起来。
夏府尹觉着,赵族长真不愧齐尚书的同科,果然是有大才之人哪。虽说人家现在不当官了,实不愧当年的翰林老爷。
除了这两家吃钱大户,各衙门的当月开支也不是小数目。
程御史是个清廉人,平时为朝廷刀林剑雨、当牛作马,难道还要他为犯人吃啥操心。程御史直接去找荣晟帝要到犯人吃的陈米。
钟尚书也没生钱的本领,他只能向荣晟帝求援,荣晟帝自私库拨了两百万给钟尚书,太子荣绵得知后,也自私库拨了一百万给户部,用于支付户部支出。
随着赵族长在宫外的刻意经营,荣烺在民间声望愈高。
夏府尹脸皮颇厚,自从赵族长帮他把郊外百姓扶了一把,受灾的百姓们,如今家里好歹起了三间土房,遮风挡雨的地方是有了。
第380章 殿下之四六
而辽北的溃败,以及北方诸州府县城被渤海兵劫掠之故,多地银粮损失惨重。秋税直接较往年减了三成。
以及辽北重建,这些都需要巨额支出。
对于商贾的好意,赵族长尽皆笑纳。
朝廷不给就不给呗,他现在有法子弄钱。
登时将李尚书馋的不轻。
现在还能去郊外修路,每天管饭不说,还能挣点。
李尚书就恨哪,人人都说他老李眼力好。如今看来,他是落在人后了呀。他这不两头不靠么!
--
刑部大理寺帝都府都是一样的答复。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刑部请示荣晟帝,荣晟帝以今年不易杀戮过重为由,一干死囚推迟到明年问斩。j
不,确切的说,他现在有会弄钱的人——赵族长。
至于帝都府,夏府尹连御前都难挨上,所以,他也没有李尚书这两头不靠的烦恼。
刑部李尚书看的有些羡慕,可他没程御史那样大的面子,御前张不开嘴。大理寺秦寺卿在御前也没程御史的体面,但他有地方想辙,他跟公主关系好。
这些银子,勉强能帮助朝廷支应过这段最艰难的时间。
过了中秋,九月是秋决时间。
殿下
说是今年艰难,让御史台自己想办法。
“也不全因有事,我原也想送您些东西,表达我的敬重之心的。”夏府尹真情实意的说,“我小时候在老家长大,我家还好,衣食总不愁。可我知道寻常人家是什么日子,寻常百姓是什么样的。真是风头略大,就不知掀翻多少人家的屋顶。
大家伙的积极性可高了。
夏府尹颇有些鸡贼,遇着个能干的人,他是死命薅。夏府尹提着两瓶自家酿的米酒上门,就想跟赵族长商量个来钱的法子。
原本大家想秋决能料理出一批吃白饭的,结果,今年秋决还取消了。
正文第三八零章
兵部的兵械战马都需要补充,战马还好,有一部分能靠朝廷马场补给,不够的就需要向民间马场购买。而兵械甲胄,需要实打实的拿出银子来的。
“不能总叫您资助,这不是长法,可您说吧,像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人家这地方显赫,各位大人官位也高,手眼通天的,咱比不了。像我们帝都府的犯人,一般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大案,就那么关押着,也不能放。以前还好,无非就是吃些米粮,今年朝廷委实难了。有没有挣米粮的法子。”夏府尹诉一通苦,强调,“前提是不抢百姓修路的饭碗。”
同时,齐尚书也提醒朝廷,渤海王回国之后,必会谴使来朝议和,重新商议边贸诸事,还请朝廷提前做好准备。
赵族长好笑,“我说你怎么舍得送我礼了?原来是无事不登门。”
随着荣烺声望欲隆,秦太师向荣晟帝提议。禁卫军兵员短缺,不如自奉命前来支持帝都城的河南山东的两支备军中各选一万人马,补充禁卫。
就譬如,连给御史台大牢里的陈米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