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明君 第259节(1/1)

    以乐安县为中心,捐粮行动迅速辐射到周围几个县,再逐渐扩大至整个湘河郡,最终席卷了湘河旁边两个产粮大郡。

    三年前瘟疫结束后,三郡百姓给七皇子立的长生祠前,堆满了粮食。

    县衙、府衙、抚台等官府衙门,百姓们放了粮,头也不回转身就走,回去的路上,还会顺路摘苍颜花,放在长生祠前。

    真正的感恩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放在心里,就像七皇子喜欢苍颜花,所以这种蓝色小花,逐渐沉默地开遍了三郡各地。

    朝廷征粮的第一阶段任务,短短几天就被这三个还在恢复期的虚弱大郡,推到了爆仓。

    其余州郡的官员不信,可等到亲眼看见了那些粮,才终于信了,心神震动,不知如何言语。

    事情迅速传开。

    商人中有感慨者,也开始主动捐粮。

    文人墨客说起此事,情绪激昂,挥毫落笔:

    战时饥餐无果腹,官吏需征百姓粮。

    征粮何须恶人面,长生祠前举苍颜。

    三郡民心,何为民心?

    此为民心。

    京城。

    如意楼。

    三郡捐粮的事在京城掀起巨大的讨论度。

    自有那自发宣传的, 在茶楼酒肆、街道码头给京城百姓慷慨激昂的讲述。

    如意楼的说书先生也不说书了,只说当年湘河救灾。

    “……所以这事儿啊,朝廷征粮征不上来, 要不是七皇子,两边打仗的将士饭都要吃不饱喽!”

    有那些胆子小的,自然不敢议论皇室权贵, 只小声的跟朋友讨论。

    “要我说, 七皇子从功绩、能力各方面看, 不都比其他皇子强么?”

    “是啊, 也就是前些年身体不好, 加上又是陛下最小的儿子, 建府上朝最晚,才慢了他那些哥哥一步,不然,现在朝廷上地位最稳的人,说不定是哪位呢……”

    如意楼聚的是雅客, 讨论这些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 要不就是对朝政现状关心的文人士子。

    “等七皇子回来,你说他会不会…圣上…储君……”

    低低的私语声泯灭在唇齿间。

    但是奚子行知道,这些人在说七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竞争力之强, 恐怕会一跃成为几位皇子之最。

    他站在二楼楼上往下看,眉头却不自觉皱起来。

    他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所选之人的光芒, 但此刻的京城对小七来说却像个沸腾的油锅。

    鲜花着锦, 烈火烹油。

    处处都是夸赞之言。

    看似花团锦簇, 其实波涛暗涌。

    奚子行招来店小二, 将腰间的钱袋子塞给他,嘱咐了店小二几句。

    店小二喜笑颜开的下去了。

    没多久, 下方的说书先生就下来了一趟,再上去的时候,就不说湘河救灾的事了,和往常一样,说起话本故事来。

    如此一来,跟风讨论捐粮之事的人,纳闷两句后便不再参与讨论。

    奚子行这才离开如意楼,径自去了方府。

    -

    方太傅这些时日,上火颇为严重。

    奚子行到的时候,这老头穿着竹衣吗,正含着冰块,用冰镇下嘴里的火疮。

    他拱手道:“见过太傅。”

    方太傅:“小奚来啦,坐坐。”他直起腰来,递给奚子行一把蒲扇,“喏,凑合用吧。”

    “您倒是坐得住。”

    奚子行接过扇子扇了扇。

    “我这不是都上火了吗,”方太傅叹了口气,“急也没用,谁也没想到,湘河三郡会在这个时候推他一把。”

    他们两个谈话间,俨然对彼此的站位心知肚明。

    两人原本就并非毫无联系,曲渡边建府宴那会儿,奚子行就去方太傅家拜访过,以备战春闱,算是有一点师生情谊。

    奚子行是公开站位曲渡边的,方太傅原本就觉得他不错,后来奚子行拿了状元,入了翰林院,旗帜鲜明,方太傅才慢慢和他接触起来。

    方太傅是个老狐狸,在一点点接触中,他发现奚子行好像已经知道了七皇子隐藏起来的真实才学。

    最后决定摊牌的那天,奚子行却道:“我隐隐察觉到您的试探,就顺着您的猜测,不否认也不承认七皇子的才学,没想到您竟然真的是站在小七那边的。”

    方太傅愣了一下,随后大笑出声。

    老狐狸被小狐狸坑了一下,好在结果是皆大欢喜。

    方太傅实在没想到,奚石秋那个中立到不行的古板老家伙,会生出来这么个儿子。

    毕竟在入官场之前就表明立场,官途生涯会比较艰难。

    他问了,但这小子竟半点不怕的样子,说官位与他不过是辅助工具,若是七皇子上位,他自当在官场厮杀,若是七皇子无意,他便辞官与他去封地。

    左右主公和谋士都是要在一起的,何惧旁人言?

    思绪回笼,方太傅道:“镇南关、边境两处军权,几乎都在七皇子手中,这本来够让君王和皇子党派忌惮。原本就在风浪口,又来了一手推浪,所有人都在赞颂七皇子,将陛下置于何地?功高盖主,即便是皇子,也要避开。”

    奚子行:“我会联系同窗,另外,还能用父亲的名义压人,让朝臣们上朝的时候少说这件事。”

    “……”方太傅心中赞了一句孝顺,摸摸胡子,“我也可以压下一些。林宗平那个老财迷坚定站在陛下那边,谁也不跟谁一起,虽不必担心他使绊子,但他也不会帮七皇子说话。”

    他,林宗平,还有奚子行的父亲奚石秋,三个帮助崇昭帝处理政务的大学士,都是在朝堂上混久了的老家伙。

    要是一起出手的话,皇子党也会给他们面子。现在只能有一个半出手,其中那半个还是孝来的,不过也是股力量。

    起码不会让‘功高盖主’之类的言论,在朝上太肆虐。

    奚子行:“这几天,我再写信到边境,提醒他们两个注意些吧。”

    -

    紫宸殿。

    纵然有方太傅和奚子行压着,崇昭帝多少还是听了几耳朵所谓‘功高盖主’,甚至是立储之言。

    余公公以为陛下会发怒。

    但出乎意料的,陛下没有。

    陛下只是说了句:“那些臣子,私底下议论的还是少吗?此时闹在明面上,不过是想试探下朕心里倾向于谁当储君罢了。”

    虽然生气,但崇昭帝心里清楚自己日益下滑的精力,和身体的力不从心,臣子们也清楚。

    储君之位,这两年也该定下了。

    崇昭帝再次想起之前给出去的黑锦的事。

    他问自己,要是早就知道小儿子身体会好转,以及他这几年展露出来的能力,他还会不会用黑锦断了小儿子的继位之路。

    黑锦交易只有他们父子两个知道,其余的人却都不晓得。

    崇昭帝在殿内转了好几圈。

    “这次去北疆送粮的人,朕记得是转运使副使对吧?”

    余公公:“是的陛下。”

    此次的运往两方战场的粮草,是从各州郡征集上来的,不是从固定的粮草囤仓运往前线,所以需要漕运总辖运输路线,押送粮草。

    这批粮草重要程度自不必多言,北疆边境比镇南关距离远太多了,本来应该是水路转运使亲自负责押送,但他前几天摔了一跤,腿脚不便,恐耽误进程,就只能由副使代劳。

    水路转运使是二皇子岳丈,副使则与皇室无甚关联。

    崇昭帝沉吟:“叫崔融过来一趟。”

    余公公应了声是。

    很快,崔融便匆匆来了紫宸殿。

    他是现任东厂厂公,只是已经有了退位之心,他跟了崇昭帝很多年,许多阴私之事都是他来处理,平常虽不起眼,却是崇昭帝的心腹。

    他须发皆白,穿着整洁干净,是个体面尊贵的老太监。

    崔融:“陛下。”

    “来了啊,”崇昭帝:“朕记得你说辞官后要回趟老家?你老家在山鸣关附近吧。”

    崔融愣了下:“是,带着养女回祖宅认个根。”

    崇昭帝点点头:“朕准了。不过辞官后,你跟着送粮的队伍走,去北疆边境一趟,给朕办个事。”

    “多谢陛下!只是……陛下所托何事?”

    崇昭帝看着他:“帮朕,给七皇子送个东西。”

    -

    崔融在紫宸殿待了片刻,才回了家。

    家中有一小女五六岁,他几年前捡来的,这小女娃长得像他太早死去的亲妹妹。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他还是把这娃娃当成女儿又当成孙女养,心肝一样疼。

    都说太监没根也没心,才不是,崔融想。

    只是能让他们给出心的人都不存在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