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2/2)

    况且按照当时的传统,考生还不能随便出去大便,因为这被认为是非常晦气的……

    虽然考生学习条件参差不齐,但能把录取条件统一,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李谕看着题目就感觉眼角直跳,自己真心是低估考试难度了。不过好在他并不是史盲,安定下情绪后,算了算,感觉自己还是可以至少拿个及格。

    要不是从小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都过关,根本想不出这种奇怪名字到底是谁。

    问:普法战争本末大略。

    这!这这这!

    李谕曾经到南京游玩时,去过江南贡院游览,也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还进去小隔间中感受了感受,那种逼仄的环境,反正让他在如此小的地方连续坐上三个日夜肯定办不到。

    后来想到肯定不是凯撒,大脑再使劲一挤,在行将宕机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拔叔的名字嘛!

    每个考场只有十四人,相隔较远,并有三名监考时刻巡视。

    问:回教兴于何地?始自何人?当中国何时,其教主开宗事迹见于中国古籍最详者何史?试约举之。

    问:古者文物之国,治安日久则困于塞野简质之民族,此不独泰东为然,希腊之于马基顿、罗马之于俄、日耳曼,其尤著也。自火器精而此事遂绝。能明其理欤?

    当天最后一场考试为教育学,对李谕来说其实就简单许多。

    第一天的头场考试是中外史学十二问。

    问:欧洲名将三,其一曰亚历山大,其一曰罕尼伯勒(就是后来翻译的汉尼拔),其一曰拿破仑,三者将略因时各有殊致而亦有所短长。能各疏其梗概否?

    唯独李谕是采用铅笔书写,感觉小半张纸对他都绰绰有余。

    李谕一大早吃了根油条和两个鸡蛋,这是年少时的传统,寓意能考100分。然后拿着丁韪良给的学籍证明和考试报名单来到了大学堂。

    虽然是理工男,不过历史也是学过的嘛!而且他的历史水平再不济,也是远超100年前的学子吧?

    问:美利坚建国本末大略。

    验明正身后,李谕进到考场,按照考场人员的指示来到了自己的座位。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因为他并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是科考,每一科就要在一间只有一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里待上三天三夜。

    虽然他背过不少古文诗词及历代名篇佳作,但是让他讲明白经义就有点开玩笑。

    学子吧?

    问:大秦国见中史乘昉方何出?为今欧洲何国?

    问:大彼得、华盛顿、威廉第一功德孰大?

    监考官首先发下答题纸,纸张很大,因为基本上所有考生都是用毛笔书写。

    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高考”,感觉上似乎和上一次没有什么区别。

    吧?

    问:波兰内政之腐败,未必过于土耳其,然波兰分而土耳其存者,其有故欤?

    没错,并不是最低!

    唯独想到可以用上的就是当初考研时也曾经非常现实地准备过考公,毕竟多一条路嘛!也曾学习过申论,没想到这东西在晚清还真是蛮有用的。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即公历1902年10月14日,考试如期在京师大学堂举行!

    没办法,李谕再度使出了接化发的本领,在他的认知里,“修身大义”反正只要说明白了,言之有理即可;然后不就是引经论据嘛,虽然自己背的经义远没有其他上私塾的考生多,但总归都是历史名篇。

    李谕就管不了那么多,俗就俗吧!能说有错吗!?

    区别就是二十一世纪能背几句古诗词就很不错,但在晚清,由于这些名篇大家都会,反而显得太俗没多少人用,不然显示不出自己博览群书。

    而且不出意外,这可能就是自己得分最低的一科,听天由命吧,只能靠其他科目弥补弥补。

    反正李谕当时是很蒙圈的:这谁啊!咋就三大名将了!

    当试卷发到手中时,李谕瞬间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第一场考试李谕几乎是连消带打,绞尽脑汁。

    关键很多题目他都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人名,题目原先把威廉一世翻译成了“维廉第一”,把汉尼拔翻译成了“罕尼伯勒”,就问这四个字谁看第一眼不会蒙?

    问:上古波斯、西腊交涉大略。

    ?

    总之史学考试算是蒙过去,而且看周围考生们的眼神,似乎也考得不咋地,这就放心了!

    问:普鲁士之强于胜法,其先尝用兵于附近之二国。能举其事略否?

    李谕则是一点都不担心,复习?那是不可能的!甚至这几天还为唐文治写好了科学篇的考察报告。

    既是特殊照顾,丁韪良提前就为李谕办好了学籍,只需到时参加考试即可。

    第二场考试是修身大义,又把李谕难为住了!

    但对于他这个曾经的考试小霸王来说,什么时候低于过90分!没想到来到大清第一次考试就要创下新低。

    问:意大利建国三杰为谁?其所事之异同若何?

    问:泰西史家谓国之能造文明极轨者,必海线延长而江河灌输,其说于古则征之希腊、罗马,于近则验之英吉利。然亚洲、南洋诸岛及高丽诸滨海国以便交通振古泊,兹未为上国,岂前例非欤,抑亦有他故也?

    还是给大家看看当年考试的原题吧,能看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多少分及格来着?

    当时的翻译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也难怪京师大学堂要把同文馆合并过来改称译学馆。

    想想就无法接受,那得什么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两位牛人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