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2/2)
“是啊官家,范希文有革除弊端之心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还是等赵骏眼睛复明之后再说。”
三相三参,包括与吕夷简不对付的王曾和蔡齐,居然都罕见地站在了和他同一边,反对起立即开始冗官改制。
吕夷简大怒,范仲淹又用站在道德制高点这一招。
冗费是什么?
比如交引法里朝廷被茶商们钻空子多搞走的钱,就属于冗费的一种。
不是他们叛变,而是确实有立场利益方面的考虑,以及动冗官这个问题后果的担忧。
如果真按范仲淹庆历新政搞改革,不止是动了那四万人官员的蛋糕,还有全天下四五十万以上吏员的蛋糕,这股利益集团加起来,可不比改革冗兵的问题差。
但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兵权彻底掌握在皇帝手里,完全杜绝了五代十国那样将领倾覆政权的可能。
赵祯见到大家都反对,就无奈地看着范仲淹道:“范卿,还是等赵骏眼睛复明之后吧。”
所以就算确实需要改制,也不能立即就动手,而是希望等赵骏眼睛恢复之后,与他一起商量商量,看看他有什么办法再说。
吕夷简眉头一皱,语气颇重地质问道:“你还想改革军制?”
毕竟禁军除了负责汴梁的安全以外,还要去边境打仗,那么多人用得好的话,暴打西夏和辽国不是问题。
范仲淹再蠢也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连忙否认道:“自然不是,三冗之害,我想诸位比谁都清楚,赵骏也说了,若是强行拔除,无异于葬送国家,因而急需缓图,先以冗官为主。”
而且这还只是官员,都没有算吏。一个县有编制的官员满打满算也就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四个,需要的吏员则至少在官员的十倍以上。
“臣也以为需要再思量思量。”
“呵呵。”
然而宋朝皇帝又不放心把军队交给将领,所以平时这些禁军训练就由那些教头负责,也就是林冲这帮人,并不会给将领兵权。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你!”
本身宋朝有钱,如果能够把这八十万禁军训练成精锐部队也是好事。
因为三冗里面,冗兵是皇权底线所在,谁也不敢去冒死去触碰这颗雷。
吕夷简冷笑道:“你有几条命能与全天下的官吏为敌?你可知道若是各州路官员因你而罢官,天下有多少政务要被耽搁?若是汴梁三千多名官员,两万多吏员就此停摆政务,一天之内,汴梁就会乱成一锅粥。”
难道赵骏之前就没有说,这件事情需要缓图吗?
赵祯眉头紧皱。
其实就是冗官和冗兵产生的多余费用。
范仲淹丝毫不理会,而是向赵祯拱手说道:“赵骏的话想必官家也已经清楚,若是不改革,大宋危在旦夕。吕夷简反对改制,是因为他是赵骏嘴中的保守利益集团罢了,难道官家要眼睁睁地看着大宋被这三冗之害弄得国家凋零吗?”
事实上范仲淹想改革吏治,也是无奈之举。
等到打仗的时候,皇帝才会让枢密院调兵,再派遣将领领导这些士兵去边境,结果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严重危害了禁军的战斗力。
这话一出,令范仲淹脸色大变。
范仲淹牛脾气上来,立即顶了回去道:“哪又如何?我从不惧怕。赵骏说了,改革吏治势在必行,这个方向既然是对的,那我纵使身死也要走下去。”
范仲淹还想说点什么,但看到赵祯那无奈的脸,也只能叹息一声,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这些虽然是官员花钱雇佣,但大多数还是宋朝朝廷补贴给官员,否则靠官员那点俸禄,怎么可能养得起?
刚开始的时候禁军数量并不多,但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已经发展到了八十多万。
“唔。”
因为北宋起义太多,朝廷就招安,招安的人就全塞进禁军里,结果人员就越来越臃肿,兵马数量急剧增加。
“官家……”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北宋仁宗时期官员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四万多,是唐朝的两倍。要知道唐朝巅峰面积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宋朝才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就可以知道宋朝的冗官有多严重。
范仲淹是自己看重的臣子,也是赵骏钦点的改革派大臣,但他做事好像还是太莽撞了些。
赵祯微微沉吟。
所以如果改革军制的话,就会触及到皇权的底线。
“官家,冗官的事情,还是要从长计议,大宋官员实在是太多了,且逐年还在往上增加,一下子变革那么大,革除那么多官员,国家不一定承受得住。”
吕夷简立即针锋相对道:“你没听赵骏说的吗?若是改革吏治,就是先让百官们革了自己,谁会答应?赵骏难道没有告诉你,未来你庆历新政,会有多少人反对?多少人对你群起而攻?”
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着无奈,虽然明知道问题严重,可他们却难有解决的办法。
大宋军制是当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留下,除了边兵以及留守各州的地方厢军以外,主要的军队都集中在汴梁,也就是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