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五大计划怀宁亲王叛变二五仔之王(3/5)

    “修桥修路是当务之急,粮产推广也是当务之急,增兵养兵也不能少,可以合理安排,但后面的这个,就有些不太实际了。”

    众人议论,平日里他们巴不得户部各种掏钱,但看完许清宵的计划后,所有人都被吓一跳了。

    尤其是陈正儒给出了一个具体数据。

    五百万万两白银都搞不定许清宵的计划。

    有雄心壮志是好事,大家都愿意支持,可问题是步伐迈的太大,让大家有些无法接受。

    然而,面对众人的疑惑,许清宵也算是给予了回答。

    “诸位可能想错了。”

    随着许清宵开口,众臣的目光不由落在许清宵身上,眼神当中也满是好奇。

    “本王设立的计策之中,第五个至关重要。”

    “修桥修路所需要花费的银两,可谓是不计其数,但真正重金花费的是人力。”

    “而想要子孙后代不花一文钱就可以读书,想要年老后领取一份俸禄,以供生活,就必须要做事。”

    “所以需要工部设立新的机构,与户部合作,但凡给王朝做事的人,无需做的比他人好,只要达到正常工时,即可享受新政。”

    许清宵说出自己的想法。

    倒不是剥削百姓,而是一取一得,想要后代子孙免费上学吗?想要自己老后每月还有一点俸禄吗?

    多可能不会特别多,但够你吃饱饭。

    结合以上两种,想要享受朝廷的新政福利,就要给朝廷做事,许清宵的想法很简单,两个时辰。

    只要做两个时辰的事,做一年未来享福一年,只要做满五年,后代子孙免费上学。

    如果超过两个时辰,就结算工钱,工钱不会很多,但也不会太少,至少不会低于务农的银两。

    许清宵算过一笔账,差不多每天工作四个时辰。

    而且还能空留点时间,去种种田。

    算起来的话,五个时辰吧。

    这里不是普通世界,是仙侠世界,百姓宁可多干点活,也不想穷苦饿着。

    之前大魏北伐,打的民不聊生,那个时候只要有一口吃的,还管干活累不累?

    一份差事不知道多少人求着做。

    许清宵站在大魏王朝的角度上来看,既不能克扣百姓,也不能损害大魏的利益,毕竟银子就这些,想发展就必须要省着一点。

    当许清宵的计划与想法说出后,众人眼中顿时一亮。

    “老夫明白了,守仁你的意思是通过第五策,来吸引百姓,解决劳力费用,只需要承担材料费用即可。”

    陈正儒明白了,他望着许清宵,特意问了一句。

    “恩,陈儒,本王的确是这个意思。”

    许清宵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将现有的压力,拖到以后。”

    顾言顿时明白许清宵的意思了。

    修桥修路,包括增兵援兵,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大量银子,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力劳力上。

    材料这种东西还好说,修桥修路除了工具之外,不就是开山采石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吗。

    主要就是人工费用。

    现在许清宵推出的新策,就是转移王朝压力,移到后面去。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只不过,万一后面不行了呢?”

    身为户部尚书,对于这种行为,顾言其实并不提倡,为了解决内部的压力,将风险放在未来,这要是大魏王朝欣欣向上,那一切好说。

    可要是大魏王朝又出了什么差错,那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随时可能会炸开,到时候就是王朝崩裂,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顾言没有直接反对,而是用这种反问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件事情,涉及到大魏王朝的发展,自然而然,众臣要严肃对待。

    “顾大人所言,的确存在,但如今已经到了非常之时期,自然要做非常之事。”

    “如今,大魏有国运龙鼎,风调雨顺,只要大魏能安稳内部,横扫外部,一统中洲,那么顾大人所有的担忧都不会出现。”

    “甚至,无需横扫外部,一统中洲,只要初元王朝,突邪王朝不来招惹大魏,以大魏眼下的粮产,还有国运加持,五年后,粮产税收将增值五十万万两白银。”

    “十年后,粮产税收将增值六十乃至七十,百年之内,必可突破百万万银两。”

    “当然,那个时候大魏人口至少也有十倍的增加,所需要开支的自然更多。”

    “可不管如何,养活这批人还是没有任何问题。”

    许清宵神色笃定道。

    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一百年后,大魏的人口,必然会增长十倍以上,前提是不能有乱战。

    在这种情况下,大魏将不会有荒田这个说法,因为所有粮田都会被征用上。

    人口一多,做什么都是好的,前提是要井井有序的去处理。

    说来说去,许清宵这个计划十分庞大,而能支撑这个计划,必须要依靠两个地方。

    第一,国运龙鼎。

    国运龙鼎必须要保证未来百年甚至是千年的时间,王朝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并且粮田种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

    第二,工具。

    大魏想要真正的完成惊天大改变,就必须要重工,从农业转变到工业。

    但这个过程很复杂,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清宵要大力发展教育的问题,只有培养出大量的读书人,有文化有才华,让他们自己去各个领域去钻研。

    指不定某天就有个人突发奇想,创建出蒸汽机来。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以上两点,只能听天由命,需要时间来衡量,许清宵能做的就是铺垫。

    未来能不能成,还真不是许清宵能决定的。

    “守仁,老夫赞同你的观点,非常时期,非常对待。”

    “可问题是,即便是转移压力至往后五十年,但问题又来了,眼下大魏国库的一百三十万万两白银,依旧不够。”

    “至少得三百万万两白银。”

    “一百万万两白银,用于推广粮产种植,一百万万两白银,用于修桥修路,一百万万两白银,用于月俸银两,还有工部器物,还差一百七十万万两白银啊。”

    陈正儒算是彻底明白许清宵想做什么了。

    许清宵想要乘着这次机会,大力发展大魏。

    之前许清宵就提过,只是后来因为很多事情,也就耽误了。

    眼下许清宵重新启动计划,他自然赞同,但问题是想要启动这个计划,大魏国库的银子还是不够。

    最起码要等个年,否则强行施行计划,只怕做到一半,没银子了,成了笑话都是小事,怕就怕银子花了,事情没有办好。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