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造反还有抢先的(1/1)

    

    &esp;&esp;“老爷,这是啥字?”

    &esp;&esp;陆四对广远这个问题实在是无语,等将来条件好些说什么也要给侄儿请个先生,不然如何能在造反这个充满前途的行业中有所作为呢。

    &esp;&esp;“此乃淮字,淮扬的淮,淮安府的淮!”

    &esp;&esp;阴阳先生王二既是说给陆广远听的,也是说给周遭人听的,因为他们都不识字。

    &esp;&esp;蒋魁欣然道:“淮?嗯,好,咱们就叫淮军!”

    &esp;&esp;“淮军,好!”

    &esp;&esp;秦五不知道好在哪里,但瞅着这字笔画多,那肯定就是好的。

    &esp;&esp;“咱们是淮安府的人,当然得叫淮军了,要叫其它的我可不答应。”卖油郎程霖看起来很有乡土观念。

    &esp;&esp;“淮,最清之水也,《尚书大传》有久矣天之无别风淮雨一说,故淮字亦暴雨也。我等以淮为号,便同暴雨狂风,那官府岂能不怕!”

    &esp;&esp;余淮书的这番解释让众人听了更加来劲,卦为武王伐纣,号为暴雨狂风,这淮安城不下也下了!

    &esp;&esp;“打下淮安城,这淮扬地我们淮军说了算!”

    &esp;&esp;“就算官府不招安咱们,咱们淮军有淮安城在,还能饿死不成!”

    &esp;&esp;“”

    &esp;&esp;众人热烈讨论着,广远这孩子忽的心生困惑,再次拽了拽他老叔的衣角,低声道:“老爷,你啥时候会写字的,谁教你的?”

    &esp;&esp;“呃老爷我是自学成材的,嗯,以后你也要学,不然连军令都看不懂,如何行军打仗?”

    &esp;&esp;陆四只能这么回答侄儿,至于他何时自学成材,等有空再编。

    &esp;&esp;“噢,不过老爷会就行,我就跟着你,不识字没关系的。”广远下意识的侧退到老爷目光看不到的角落。

    &esp;&esp;“各位若觉淮军可用,以后我们便号淮军。”陆四再次征询众人意见。

    &esp;&esp;“就叫淮军!”

    &esp;&esp;夏大军四下看了眼,从一个河工手中拿过竹篙,将写有“淮”字的白布系了上去,然后插在脚下。

    &esp;&esp;军旗看着简陋,但于此刻却神圣无比,吸引着苏记酒厂门口所有河工的目光。

    &esp;&esp;“大伙听着,往后我们就是淮军,只要我们一条心,世上没有人能欺负咱们,就是官府也别想!”

    &esp;&esp;竹篙上的军旗似乎听到了陆四的声音,“刮刮”两声在北风中飘动起来。

    &esp;&esp;“淮军!”

    &esp;&esp;夏大军将手中的长刀朝半空一举,吼了一声。

    &esp;&esp;“淮军!”

    &esp;&esp;数百大刀队员将手中长刀齐致指天。

    &esp;&esp;“淮军!”

    &esp;&esp;上千根竹篙一起朝上举起。

    &esp;&esp;“淮军!”

    &esp;&esp;坐在地上的河工们纷纷站起,举起手中的武器齐声呼吼。

    &esp;&esp;刚刚平静下来的桃花坞再次陷入狂吼声中,无数人都在欢呼,扁担、长矛、铁锹、锄头交织出一付真正的农民起义景象。

    &esp;&esp;望着眼前的河工大潮,望着这支新生的淮军,陆四情不自禁按刀向前。

    &esp;&esp;正所谓: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esp;&esp;

    &esp;&esp;淮军之号是有了,但如何做到号令分明,指挥有序却需很多章程。

    &esp;&esp;事出紧急,陆四不可能详细制定,也没必要现在就弄一套体系出来,便简单与众人说了自已的想法。

    &esp;&esp;“我意淮军以营为制,各营以领头人姓为号,如秦五爷这一路人便叫秦字营,夏大军这路人便叫夏字营,这样各营除我淮军旗号外,又有营号,易于分辨。”

    &esp;&esp;如此编营,自是陆四借鉴前世那位中堂大人的做法,看起来很有点草台班子的感觉,但于一支初创之军的早期,却是有凝聚人心的好处。

    &esp;&esp;原因便是简单易识!

    &esp;&esp;等淮军真正站住脚,有了规模,再进行正规化也不迟。

    &esp;&esp;众人从前都是农民,余淮书和王二先生虽识字,可也没当过兵,哪晓得军队中的事,又见陆四条理清晰,说话头头是道,加上盐城县的人都唯他马首是瞻,想着这般划分倒也简单,便都说可行。

    &esp;&esp;蒋魁问了句:“那一营多少人合适?”

    &esp;&esp;陆四想了想,道:“五六百人合适,营下可设队哨,二十人为一哨,五哨为一队,这样一营官便领五六队人,方便指挥。”

    &esp;&esp;按陆四这个编法,桃花坞的河工有上万人,就得编成二十来营,以后世指挥体系来看,显然有些随意,或者说臃肿了。

    &esp;&esp;最好是在营上面再设一级出来,比如前世淮军于营之上的“标”、“镇”,如此就更加好了。

    &esp;&esp;但陆四没有这么做,可能是他认为接下来淮军必然要面临明军的大规模围剿,这些刚刚起事的河工要经历比现在更加残酷的战斗,所以即便是从最乐观的角度看,淮军的死伤也将是惊人的数字。

    &esp;&esp;那么,现在就没必要去搞一套完全的体系出来,毕竟谁知道最后还能剩多少人。

    &esp;&esp;并且,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河工们能以所在片区为组织就地编营,身边的人如果都是熟悉的乡民、亲朋好友,有利于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搏命。

    &esp;&esp;好比已经殉国的卢象升所练天雄军。

    &esp;&esp;天雄军是以士绅门生弟子关系为钮带,淮军则是以乡土情谊为钮带,两者谁更好一点,陆四暂时也没办法判断,只有等上了战场之后才能分出高下来。

    &esp;&esp;另外,以营制分管,也能给山阳县这帮人一个印象,那就是他陆文宗没有吞并他们,独揽淮军大权的意思。

    &esp;&esp;事实上,陆四也做不到这一点。

    &esp;&esp;正如西北流寇起事之后的三十六家一般,任何农民起义的初期都不会只有一个领袖。

    &esp;&esp;真正的领袖是要在战火之中一步步诞生的!

    &esp;&esp;陆四现在要的是团结众人,而不是愚蠢的想要众人以他为尊。故而,他都没说这二十几个营头要听从何人的指挥,只说建营之后大家便共同行动去打淮安城。

    &esp;&esp;“也不一定以姓号营,也可以地名命营号,如上冈来的可叫冈字营,海河过来的叫海字营”

    &esp;&esp;“营官可同陆兄弟他们一样系红巾,队官哨官也当有标志,好使下面的人知道要听谁的话。”

    &esp;&esp;余淮书补充了两点,都有价值。

    &esp;&esp;“可行!”

    &esp;&esp;陆四不在乎是以姓为营号,还是以地名为营号,他要的是初期的凝聚力。

    &esp;&esp;“各营人数肯定不可能相等,所以咱们要选几营为中坚力量,几营为预备力量,几营为候补力量”

    &esp;&esp;“队官和哨官的人选叫大家伙自已推选,若有不愿随我们去打淮安城的,叫他们自已拿些米粮盘缠回去,乡里乡亲的我们不能逼人家造反。”

    &esp;&esp;“要是大家伙没意见,这就分头行事,得赶在中午前把咱们这支淮军立起来,然后马上去打淮安城!”

    &esp;&esp;陆四接连说了几条。

    &esp;&esp;“我们这就去办!”

    &esp;&esp;众人轰然说好,也都知打淮安城关系他们能不能活命,因此马上去分头行事。

    &esp;&esp;余淮书这边却跟陆四提了个想法,就是由他带人去联络南边的扬州府河工,另外再派人去北边联系淮安府其余几县过来的河工,争取形成数万河工齐攻淮安的局面。

    &esp;&esp;“那就有劳余先生了!”

    &esp;&esp;有人愿意承担这个工作,陆四肯定是求之不得的,此事相比淮军初创更加重要,原本他还准备让蒋魁他们去办这事的。

    &esp;&esp;待余淮书走后,陆四正准备唤来孙武进让他将军营中的物资清点带走,甘二毛却带了一人过来找他,竟是众人以为遇难了的宋五。

    &esp;&esp;陆文亮他们见到宋五都很激动,可宋五却顾不上和他们说半句话就急喘喘的对陆四道:“小四子,快,赶快,淮安城有人去打淮安城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