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1)

    莱斯利的衣橱,只有黑色。

    衣服高领针织衫和皮质风衣,方便他在身上藏匿武器。

    款式单一的衣服鞋子,每款一次性购买几十件,除非特殊场合才会更换其他服饰。

    一夜过后,傍晚。

    莱斯利回到帮派经营的歌舞俱乐部。

    “嗨,兄弟。”

    “嗨,布兰特。”

    一帮小弟殷勤地向他问好。

    只是背过身去,布兰特直接变成了“布兰妮”。

    布兰妮还算好听。

    几个男人在卫生间放水的时候,经常语气调侃地称呼莱斯利为“那个爱织毛衣的浦西”。

    不过只敢背地里叫“爱织毛衣的浦西”,当面一个个连屁都不敢放。

    这个称呼,很快传到了老大的耳中。

    莱斯利身高将近一米九,身型矫健。

    做事干净利落、够狠,却有着毛织爱好。

    这种话强烈的反差给老大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旦在老大心里有了位置,距离被重用就不远了。

    而且莱斯利总能将老大布置的繁杂琐事认真做好,从不急功近利,也不贪功冒进。

    又或许因为刻板思维,很多人都认为爱好毛织的男人,大概也没有“干掉老大篡位”的这种野心和理想。

    在特别行动小组地配合下,莱斯利多次出色地完成老大布置的任务。

    短短时间内,他就在这里有了一席之位。

    此时,高山疗养院。

    艾利克斯和艾玛在阅读室里完善着他们的计划。

    对于查理,他们的想法出现了一些分歧。

    “带走查理。”

    并非玩笑,而是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两个人意见最一致的部分。

    分歧在带走的方式上。

    艾利克斯提议将查理偷偷装进行李箱,他会大摇大摆地拉着箱子离开这里。

    然后利用查理作为人质,威胁威利院长放艾玛离开。

    这个计划过于简单愚蠢。

    所谓“带着查理大摇大摆离开这里后威胁威利放人”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先不说能不能躲过检查,要是真的那么容易带走,为何不直接带走艾玛?

    艾玛的计划和艾利克斯相同的是,她也认为应该“带走查理”。

    只是她的方式有些不同。

    比如,让死神带走查理。

    “十三岁男孩在疗养院神秘死亡”真是一个爆炸性的大新闻。

    艾利克斯是一只合适的替罪羊,艾玛不会相信任何人,当然不会真的依靠一个头脑简单、手段低劣的小偷。

    009 「嗨,艾利克斯」

    拔牙过后,新牙的生长过程很不愉快。

    查理清晰地感知到后牙床难以言说的痒,以及恼人的酸痛。

    像深埋地下奋力排开万难钻出土壤的新芽,有一股势如破竹的狠劲。

    折磨得查理起鸡皮疙瘩,他有时忍不住摇头晃脑地想要甩开这股不适。

    六月气温升高,这股难言的痛痒却令他有时不自觉地打寒颤。

    好在没过多久,那颗牙终于如雨后春笋一般钻出牙床。

    保罗建议查理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查理在图书室借阅了《伯爵复仇记》的下册。

    他听从保罗的建议,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

    还有不到一个月,是他和家人们见面的日子。

    为了离开这里,查理明白他需要展露出好的精神面貌以“取悦”素未谋面的家人们。

    乖巧、温顺,以及正常,只是最低标准。

    可能需要一点特质,讨人喜欢的特质,这令查理有点苦恼。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根本不在乎回答,艾玛抱着一本时尚杂志直接坐了下来。

    她血红色的指甲摆弄着夏娃的鼻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带着笑意说道:“还真有和玩偶做朋友的人。太有趣了,我以为只在恐怖电影里出现呢。”

    “啪!”

    查理合上书,盯着艾玛的手指。

    没有人性化的五官,陶瓷质感光亮的面孔,夏娃只是一个普通的、无害的毛绒玩偶熊。

    它不是安娜贝儿、比利,或者布拉姆斯这样的诡谲人偶,在恐怖电影中大放异彩。

    夏娃,更像是温馨童话里的可爱小熊,查理护短的想。

    一点也不提“它”在荒野中是个无往不利的凶残捕食者。

    艾玛毫不在意的耸耸肩,拆开水果硬糖塞进嘴里后嘎嘣咬碎,糖渣很快融化,她非常随意的说道:“你认为家长把我们送进来是为了治疗我们?”

    查理微扬下巴,语气透露出不耐:“你如果还是好奇我和威利院长的关系,我只能告诉你,我甚至没有他的胡子重要。”

    将糖纸扔进垃圾桶,艾玛继续道:“送进这里的人即使出去,很大一部分过不了多久还会被送回来。”

    只要家长感觉他们难以处理孩子的问题,或者单纯的不想看见。

    送回这里是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

    “还有一些人,永远出不去,比如我。”艾玛话锋一转,长长的睫毛投下一片阴影。

    他们被送进这里,是因为家长无法靠他们自己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借助外力。

    少数家长希望孩子的精神疾病能够治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