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第347节(2/2)

    到了清朝,国教改成了佛教,□□教地位依然是很尴尬,信奉的依然只有回族。

    他闭上眼, 带着困倦道:“也幸亏这几年外城水泥普及了, 冬日里下雪也不用怕屋子被雪压垮了,往年是每年都跟着操心。”

    上午,雪变小了些,大皇子出宫骑着马往外城跑,他身后跟着一群侍卫太监。

    京城的清真寺可不少,几间分一分,每间到手一二百两,再加一些,将屋顶翻修一下是没问题。

    皇帝已经脱下外衣,掀开被子躺下,见她还坐在那,便道:“别想了,见天忙不完的事儿,明日再说。”

    他想要将人迁走没问题,好歹迁到别的清真寺旁边,给点银子可没那么好打发人,这下好了,出事了还得他帮着收尾。

    他觉得怄火,这群人跟他作对,还要花钱将他们安抚了,真是烦得狠。

    皇帝带着一股冷气从外面进来, 见到宝音醒来似是有些惊诧, 他随后拉开了电灯。

    宝音没有说话。

    大阿哥没想到这件事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在他看来天大的事,到这里也就花些银子的事。

    门被人从外间推开,灯光也从外间钻进来。

    就这地界连外来的洋教大教堂都不如,可以看出□□教在京城的尴尬处境。

    伸手摸了摸茶壶, 他皱眉, “怎么喝冷的?”

    宝音突然醒来, 一侧头发现身边早就空荡荡。

    他挥挥手, 梁九功抱着披风退下了。

    宝音看向角落里的西洋钟,才凌晨四点, 这个时间可没到上朝的时候。

    “将人安置妥当了,谁还想拿这事说事,你汗阿玛都不带搭理的。”

    这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上面主子开了恩,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机会。

    “你在清真寺边上再找找,看可有合适的地皮,不拘多好,来年盖个像菜市口商业街那样的房子,先将人安置了,能花钱摆平的事都不叫事。”

    他苦着一张脸哭诉,“这群人是真能狠下心,儿臣原先派人去看过,房子都好好的,早不倒晚不倒,这时候给儿臣来一下,朝中已经有人联合起来弹劾儿臣,这事儿臣也没处说理去。”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差!

    夜间不知何时飘起了雪, 北风呼啸而过,哪怕是躺在温暖的床上,也能听见那股瘆人的风声。

    她闭上眼睛还是没能酝酿出睡意,身下的热量一直往上传达,令她心中有几分烦躁。

    宝音一副孺子可教也,点头道:“办敞亮点,你亲自去走一趟,也让人家领你的情。”

    第一是这次扩招考试在年底,东北草原上的人得知消息都晚了,第二他们人就在京城,其他地方的人就算得到消息也不一定能赶上。

    明朝那会儿,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当过和尚,可国教却定了道教,后来还出了一位正职道士兼职皇帝的嘉靖帝。

    哭诉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想说他是为她办事,这事出了差错,得她帮着想办法给整周全了。

    “老大做事还是不够心细,顾头不顾尾,想要将府邸边上的回子迁走,我是没意见, 只是好歹将人给安置妥当了,这回怕是要吃亏。”

    辗转后, 她起身掀开帘子去倒水喝。

    “东城不少房屋倒塌, 就回子的最严重。”梁九功赶忙帮着他将披风给取下来。

    宝音放下杯子,随口道:“被热醒了, 喝点凉得舒服, 现在什么情况?”

    京城最大的清真寺在外城,广宁门附近,外城的西南角,偏僻地儿。

    很不幸对面就是崇寿寺和北草厂,算一算,哪怕府邸按照亲王的规格来建,连一个寺庙都比不过也就算了,还没草厂一半大,这能不让大皇子心里膈应吗?

    大皇子的府邸要修大门自然是要临街,等于将毛家湾和把儿胡同中间占了一部分,将两个胡同分开了。

    他往床边一坐, 边解领口的盘扣边道:“人都安置进清真寺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隔天一早,大阿哥翘了早课跑来了养心殿。

    说着将皇帝半夜安排回民的事说了,“人安排到了清真寺,说到底是因为咱们的缘故,跟人好好说,这会儿天寒地冻也不好盖屋子,开春再动工,再看看缺什么,粮食、煤炭要是缺,拿了条子去商行取。”

    一杯冷水下肚,才压下去心中炙热火焰。

    宝音哪里不明白,她笑笑,“听说牛边街最近的清真寺多年未修缮了,我出一千两,让几个寺庙自己再筹集一些善款,将寺庙修一修。”

    这就变成了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

    回子都住那地方好多年了,前朝就聚集在那,后来做了包衣地方没换,不就是因为清真寺近吗?

    牛边街并不是临着大街,前头还横着个东西走向的毛家湾和把儿胡同。

    大阿哥抓了抓头发,“儿臣手头紧,也捐个两百两?”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