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7节(2/2)
额娘还说,她的亲事急不得,要等大堂姐出嫁之后再说。
听说都能跟去,且长姐只带她们两个,并不用看二姐的脸色,两个小姑娘齐齐笑弯了眉眼。
石青的头垂得更低了,石争则开始发抖。
抛开她未来的身份不谈,只论她与荣宪公主的交情,别说多带一个宝珠,都是把家里的姑娘都带上也不费劲儿。可宝珠在春日宴上当众给她没脸,石静就是不想带她。
等到关键时刻,这些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情,往往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上回赴春日宴,大堂姐也穿了汉服,款式虽然简单,用料却极其讲究,结结实实压了她一头。
宝珠闻言绞了绞手中的帕子,脸上笑容不变:“也好,到时候我帮大姐姐带她们。”
大堂姐今年二十,她也快十七岁了,选秀被撂了牌子,早到了适婚的年纪,正该出门应酬相看。
说完扭身就走。
让她没想到的是,康熙朝的公主格外平易近人,没有后世影视剧里演得那般骄纵。
还想借此敲打一下宝珠,让她懂得感恩,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这其中第一个向她伸出橄榄枝的,正是荣宪公主。
石静心中越发愧疚,这些年她只顾着休养,以为给两个幼妹锦衣玉食的生活就够了,谁知竟把她们养成了包子。
轻易得手之后,她居然从中收获了友谊。
没有一颗废棋子。
大堂姐是内定的太子妃,皇上不可能再给石家的姑娘任何恩典,她被撂牌子也在情理之中。
荣宪公主眼下怀着孕,恰是母爱爆棚的时候,见到她的两个幼妹,肯定很高兴。
石静看向石青,对佩兰说:“你带三姑娘去我的妆奁里选几样首饰。三姑娘第一次随我出去应酬,可不能寒酸了。”
石争年纪小,容易轻信,很快被哄好笑起来。
这回轮到宝珠睁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向石静。
当初选秀被撂牌子,宝珠很伤心,额娘说不是她不够好,而是受了大堂姐的连累。
虽然被太子说不好看,像个寡妇,还是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毕竟请帖只有一张,多带一个人不合规矩。
康熙皇帝一共有二十个女儿,大多早夭,只有八个活到成年嫁人。这硕果仅存的八个公主,有六人和亲蒙古,剩下的两个,一个嫁到佟家,嫁给了孝懿皇后的亲侄子,另一个嫁给了甘肃提督之子孙承运。
回答完石争的问话,再回答石青的:“我住在宫里的时候,与几位公主都十分要好。荣宪公主大我一岁,性子尤其和善。她知道我有两个亲妹妹,我带了你们去,她只会更高兴。”
她艰难地回头问:“二姐好像很生气,等会儿二婶知道了,会不会训斥咱们?”
“怕什么,我是你们的亲姐姐,又不是宝珠的。”石静把石争拉到身边,抱在膝上,“上回已经带了她去,这回带你们俩。”
想到阿玛没有续娶的意思,等她进宫之后恐怕鞭长莫及,两个幼妹的亲事还要二婶帮忙,石静并不想与宝珠撕破脸。
从前大堂姐守孝,但凡有宴请都是她代为参加,怎么才除服,一切都变了。
太子是储君,不能结交外臣。太子妃与公主们交好,不但不会被猜忌,反而会被看成皇室和睦的表现。
这回她长记性了,打算提前问清楚,不能再被比下去。
说完瞄了两个幼妹一眼,石青还好,只是低下了头,坐在她膝头的石争却瑟缩了一下。
同时向两个小包子传递信号,她们都是石家嫡出的姑娘,谁也不比谁高贵。
既可以稳住蒙古这个大后方,又能犒赏皇亲国戚,还能顺便搞一搞满汉一家亲。
石静把石争抱在怀里安慰:“请帖是荣宪公主给我的,我想带谁去就带谁去,与二婶什么相干。”
忽然想起赫舍里家老夫人生辰宴上太子对自己的夸奖,以及春日宴上对大堂姐的嘲讽,宝珠冷笑一声,站起身:“大姐姐搅黄了大长公主的春日宴,莫要再砸了荣宪公主的马球会。”
那时候主动与几位公主交好,也是在为太子铺路。
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原则,石静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石青十岁,石争才三岁,大堂姐不带自己,带她们出去应酬,算怎么回事?
大堂姐欠她这么多,才除服就翻脸,让她如何忍下这口气。
石争年纪最小,却最懂事,懂事到让人心疼:“可以把二姐也带上吗,我怕二婶……”
“公主府只送了一张请帖过来,我带不了太多人。”话也说得十分委婉。
当然,如果能在太子面前露个脸,再被他当众夸上一句漂亮,就更完美了。
这时有小丫鬟进来禀报:“大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二姑娘来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石静不想带她去,也没心情绕弯子:“这次马球会,我带石青和石争。”
话音未落,宝珠已然带人走了进来,彼此见过礼,就迫不及待地问:“大姐姐,公主府给你送请帖来了?是马球会吗?定在哪天?那天你穿什么衣裳?”
石青扭紧了帕子,嘴巴抿成一条线,脸色发白。
请帖才送来她就知道了,还知道得这样清楚,消息真是灵通。
见公主
石争坐在长姐膝上,目送二姐离开,小身子都僵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