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警事 第41节(1/1)

    张兰笑了笑,打开包取出一堆发票和笔记本:“你又不是没见识过,他虽然只是所长,但在局里跟副局长差不多。没他不敢说的话,也没他做不成的事。”

    想到徐三野在局里也那么野,韩渝沉吟道:“幸亏杨局度量大,要是换个局长,就算拿徐所没办法,也会想办法把徐所调到其他单位。”

    看来小咸鱼不但对局里的情况不了解,对县里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张兰禁不住笑道:“你想的太简单,不是杨局不想赶他走,只是没单位敢要。”

    “没单位敢要?”

    “上任局长就试过,结果刚去找组织部,那些局委办一把手就跑去找县领导。”

    “他们找县领导做什么。”

    “生怕组织部把徐所调到他们单位去,哈哈哈。”

    “这么夸张?”

    “好多人怕他,这不算夸张。武装部倒是想要徐所,徐所不愿意去,嫌搞民兵预备役没做公安有意思。

    再说他以前只做过民兵营长,又没当过兵,更不是现役军官,就算去了也没好位置。”

    韩渝想了想,说道:“可以去乡镇做人武部长啊。”

    “乡镇人武部长是副科,徐所提不了副科。要是能给他提副科,县里早安排他去偏远乡镇做人武部长了。”

    “张姐,你是说县里其实想提拔徐所。”

    “县里不是想提拔徐所,只是想给徐所找个更冷的冷板凳。”

    张兰再次看看外面,确认李卫国不在,接着道:“其实县里和局里原来是打算成立水上派出所的,但考虑到水上派出所成立之后要在县城办公,并且要管辖全县的水上治安,觉得权太大,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沿江派出所。”

    “权太大什么意思?”

    “这还不简单,担心徐所权太大呗。”

    韩渝追问道:“那县里和局里为什么要成立水上派出所。”

    张兰解释道:“有两个原因,一是上级要求加强水上治安管理,要给船民办理船民户口簿和船民证;

    二是岸上的计生抓很严,漂在水上的船民渔民没人管,岸上的群众有意见,都举报到省里去了。

    所以县里很重视,要求我们局里成立水上派出所,先通过办理船民证摸摸底,然后再协助计生部门工作。”

    原来沿江派出所是因为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成立的……

    韩渝猛然反应过来:“难怪指导员三天两头去开计划生育的会,我以前还觉得奇怪,还在想我们是派出所又不是计生办。”

    张兰一脸同情地说:“李指的工作比徐所的工作更得罪人,他三天两头出去,不只是开会。”

    “还要做什么。”

    “协助沿江沿河各乡镇和各村的干部,送船上那些计划外怀孕的妇女去医院。”

    张兰放下茶杯,补充道:“还有一些岸上的妇女想生二胎甚至三胎,生怕被乡干部村干部找到,就躲在认识的船民渔民的船上。

    船上人好勇斗狠,真敢打找过去干部。李指要是不协助,计生部门的工作做不下去。”

    韩渝低声问:“这些事徐所管不管,徐所去不去?”

    张兰笑道:“他才不会去呢,听说有一次在县委开会,他当着分管计生工作的县领导说,他不是不管,而是要按程序办。计生干部真要是被人打了,他肯定会出警。”

    “徐所不愿意管,所以李指不能再不去?”

    “李指不去不行啊,工作职责上写得清清楚楚,不信你回头看看最后一条。”

    韩渝下意识回过头,发现挂在墙上的工作职责的最后一条,赫然写着“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一碗水端不平

    深夜在浏河港装船,凌晨装满开船,又是忙碌的一天。

    晴空万里,风平浪静,天好心情就好。

    马上能见着二儿子,韩正先和罗延凤夫妇心情更好。

    然而,行驶到白龙港船闸附近的水域下锚,放下小铁船划上岸,兴冲冲赶到沿江派出所,看门的人说三儿参加训练去了,派出所的领导也都不在。

    韩正先很失落,只能拜托看门的钱师傅多关照点三儿,赶紧去白龙港邮局给在南通海员俱乐部上班的女儿打电话。

    顺便在白龙港买了点菜和小外孙喜欢吃的糖、桔子,回到船上起锚。

    上水本就开不快,船上又装了四十五吨钢材。

    赶到南通港四号码头下游五六里处的锚地,已是晚上九点多。

    每次都约好在这儿见面,放下小铁船划到岸边,女儿正抱着孩子翘首以盼,女婿更是带来了一大袋米,五斤猪肉,四十斤菜籽油和一堆肥皂、牙膏等生活日用品。

    对在江河上跑船的人而言,没什么比亲人团聚更高兴的事。

    韩正先抱过小外孙,一连亲了好几口,招呼女儿女婿上船。

    罗延凤已经做好了饭菜,见女婿又买了那么多肉,埋怨道:“你爸不是不让你们买的么,怎么又称这么多肉。”

    “天又不热,用点盐腌一下,放几天坏不掉,你们可以慢慢吃。”

    “妈,我帮你织了件毛线衣,你试试大小。”

    “留着你自己穿吧,我在船上,用不着穿这么好。”

    “我有好几件,你先试试。”

    不试穿下女儿不高兴,罗延凤只能擦擦手,接过毛衣去舱里试穿。

    张江昆则好奇地问:“爸,这些钢材要运哪儿。”

    “何肥。”

    韩正左手搂着坐在腿上的外孙,右手拿起刚开的老酒:“本来是去拉玉米的,说要运到江西。结果快轮到我们装货,那个经理又说江西的玉米被人家拉走了,让我跑宿纤。”

    张江昆端起酒碗问:“运玉米比运钢材划算,你怎么不运玉米改运钢材?”

    “如果去其它地方我肯定拉玉米,可他让我去宿纤。那边水匪太多,好多人在吃过亏,给多少运费我都不会去。”

    “大运河现在这么乱?”

    “就宿纤槐安那边乱,其他地方还行。”

    韩正先夹了一块瘦肉,塞进小外孙的嘴里,接着道:“为了运这些钢材,在浏河等了四天。码头全是船,只能去锚地等,上岸太麻烦,不然我早给你们和三儿打电话了。”

    张江昆笑道:“三儿去参加训练了。”

    “我知道,派出所看门的那个钱师傅说已经去了十天,再训练两天就结束了。不赶巧,只能等过年。”

    “有没有看见王队长?”

    “哪个王队长?”

    “我们航运公司的王大龙,他在三儿所里做联防队员,帮着修船开船,要听三儿指挥。”

    “王大龙去了沿江派出所!”

    “他退休了没事做,退休前又做了那么多年队长,公司那些老邻居没人敢找他帮着开船,生怕请个嗲嗲(爷爷)回去。”

    王大龙以前是干部,开最好的拖轮,拉最多的货,在航运公司很牛,几个副经理都要对他客客气气。

    现在居然成了联防队员,竟然要听三儿指挥……

    韩正先真有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禁不住笑道:“三儿跟他孙子差不多大,几十岁的人去三儿手下干,要听三儿指挥,他也不怕丢人。”

    “爸,现在一切向钱看,别说他,连修造厂的柳厂长都下海了。”

    “柳厂长下海做什么?”

    “帮三儿所里监造趸船,等趸船造好就去私人开的船厂上班。”

    张江昆笑了笑,举起酒碗跟老丈人碰了碰。

    韩宁钻出船舱,噗嗤笑道:“爸,江昆也在三儿那儿干私活。帮三儿所里修船,一个工十五块。”

    “一个工十五块,三儿所里这么有钱!”

    “他们所长厉害。”

    “有多厉害?”

    “他们所长是徐三野。”

    “三儿在徐三野手下干!”

    韩正先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韩宁拉开小凳坐下,笑道:“骗你做什么,徐所长没外面说的那么凶,对三儿很关心,对我们也很和气。江昆第一次去帮着修船的时候,他还请我们吃饭。”

    启东公安局从局长到干警,韩正先只知道徐三野。

    当年航运公司财务科失窃,有人撬窗户进去偷走了五百多块钱和六千多斤粮票。

    那会儿五百多相当于现在五万多,粮票更是有钱都买不到。

    公司船队出去拉货可以不带钱,但绝不能不带粮票,不然会饿死的。

    案件发生之后,全城轰动。

    航运公司个个都以为是内贼干的,上上下下人心惶惶,生怕被牵连,结果查到最后竟是个早盯上航运公司的外贼。

    那会儿不叫公安局,还是人保组。

    徐三野是副组长,亲自去破的案,亲手抓到的贼,追回了失窃的钱和粮票之后,还亲自把那个贼押去刑场枪毙。

    行刑时好多人去看,韩正先也跟着去了。

    直到今天都清楚地记得徐三野威风凛凛地站在那个贼身边,板着脸,叉着腰,手扶佩在武装带上的枪,回头环视着众人,谁都不敢跟他直视。

    紧接着,他一声令下,宣布行刑。

    他手下的人摘掉插在贼脖子里的牌子,端起步枪,对准贼的后脑勺就是一枪……

    韩宁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拿起筷子问:“爸,换船的事你是怎么想的,我觉得三儿的话有道理。这政策说变就变,万一国家真不让水泥船跑,到时候想卖都卖不掉。”

    韩正先缓过神,抬头道:“谁不想换铁船,可铁船多贵,哪有这多钱换。”

    “现在不换,到时候再换,损失更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