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1)

    他们忙活了一会儿,孟家几个兄弟都过来帮忙。

    一斤豆子能出四五斤豆腐,做成含水量更高的豆腐脑,就更多了。

    他们先一人舀了一碗豆腐脑,咸党就简单淋上一点酱油,甜党就淋上一点红糖水。

    吃完,他们就推车独轮车往集镇上去。

    今天没有“货郎”送他们。

    顾朻和窦荣会推独轮车,只不过速度不快,刚好赵淩走路能跟上。

    三个人到集镇上的时候,本地的居民开始陆续出门活动。

    赵淩小孩儿的声音穿透性极强,张嘴就吆喝:“豆浆、豆腐、豆腐脑勒!热气腾腾的豆腐勒!”

    人们很快就聚了过来。

    豆浆和豆腐脑都是热的,还便宜,甜咸都有,卖得很快。

    豆腐还是两板,卖的时间稍微长了点,不过剩下的被杂货店的老板看中,直接给包圆了。

    顾朻现在已经完全是个农家少年郎的模样了,跟杂货店老板谈话的时候,笑容中都透着憨厚老实,只是价格分文不让,也不让赊欠。

    他们这点小本生意,老板还想中间商赚差价,绝对不行!

    他拿着铜钱,问窦荣和赵淩:“要不我们割两斤肉?”

    赵淩说道:“买两块生姜,一会儿回去的时候我钓两条鱼。”

    孟家村里的河水浅,不过他们一路过来有经过一条还算像样的河,瞧着应该有鱼。

    昨天不知道,今天来的时候,他特意带了钓鱼竿。

    顾朻笑道:“钓不到,我们就买一条。”

    他见过赵淩送到宫里头的鱼,超大。

    但他没亲眼见过赵淩钓鱼,就觉得和他父皇“猎到的鹿”一样,都是别人的功劳更大。

    那么大的鱼,都快有赵淩那么大了,怎么可能是赵淩自己钓起来的?

    别人在河里面给他挂钩子上,他都拉不起来。

    他再瞅一眼赵淩的钓鱼竿,就是一根毛毛糙糙的树干,系了一根线,上头穿了鸡毛的羽管当浮漂,底下还没鱼钩……哦,买了一根缝衣针,现拗的。

    窦荣把很粗糙的鱼钩系到更粗糙的钓鱼竿上,叮嘱:“一会儿中了鱼,我来拉。”

    “嗯!”

    顾朻跟在两个小朋友身后,完全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自信。

    然后他们还真的钓到了鱼。

    鱼不大,至少没有赵淩之前钓到的大,但也不算小。

    最大的一条有窦荣半条胳膊长,小的也有巴掌大,更小的都放了。

    顾朻蹲在河边,看窦荣收拾鱼,再看看只剩下半截的钓鱼竿:“还真能钓上。”

    钓鱼竿刚才被鱼给弄断了,赵淩情绪低落,挨在窦荣身边,跟猫一样贴贴:“坏鱼把我鱼竿弄坏了,还把针线都给拖走了。刚买的针!”

    他要是有好的钓竿,一定把那条鱼给钓起来,绝对超大!

    一千斤!

    顾朻看着用草绳串起来的十来条鱼,看着不仅会变钱,还会赚钱的未来户部大员,眼睛闪亮:“明天再给你买新的针。”

    “不行,明天不出门卖豆腐,明天得下地。”窦荣把两串鱼挂到独轮车前面,“明天轮到表叔家用耕牛了。”

    他还记得他们来农村的目的:“我们明天都得下地干活。”

    赵淩想着自己是跟着记下,回去画成绘本;还是在边上捡蚯蚓,改天拿着钓鱼,就听窦荣说道:“水灵也得下地。”

    赵淩惊呆了:“我?我下地能干嘛?”

    赵淩负责牵牛。

    村里的老黄牛也是有脾气的。

    最近连续干活特别辛苦, 老黄牛特别不高兴。

    在赵淩面前就很高兴,干活贼卖力。

    赵淩自己吃的不够,但是给牛吃的多得是, 就是身边经常有人, 不能敞开了投喂。

    即便如此, 老黄牛给孟家干了几天活, 毛色都亮了起来。

    村里人看得啧啧称奇。

    顾朻和窦荣习以为常, 啥牲畜到了赵淩手里,都得油光发亮。

    顾朻下地半个时辰差点摔了三次, 好在他只要放慢一点速度,也能顺利犁地。

    他也不需要多熟练, 只需要学会就行,不耽误其他人的春耕进度, 跟着孟大嫂学习除草,跟着孟二哥学着把翻出来的土块敲碎。

    大量的劳动让体力快速流失, 他头一次感觉到饥饿难耐, 晚上在简陋的床铺上捂着肚子饿得睡不着觉。

    赵淩也饿,不过还好,毕竟他一天的劳动量没多少,过年囤的小肚腩已经没了, 脸上的小肉也没了。

    最饿的是窦荣。

    连着几天下地, 他连打麻雀都没时间,靠着哪怕干的麦豆饭和各种豆腐咸菜,压根填不饱肚子。

    鱼?

    鱼早就吃完了。

    赵淩被左右两个人翻来覆去, 也弄得睡不着,起来烧了水,一人冲了两大碗盐糖水哄肚子:“明天我去钓鱼。”

    两大碗水下肚, 心里面还是空落落的,肚子确实没那么难受了。

    顾朻看着剩下的一丁点的盐和糖,感慨:“我们这才几天时间,就已经受不住了。孟大哥一家每天干那么多活,吃那么少,都不知道怎么撑下来的?”

    一年到头不见一点油水,吃干饭的时间都没几天,还要干这么繁重的活。

    窦荣饿得多喝了一碗白开水,说道:“孟大哥他们还每天半夜起来做豆腐呢。”

    他们是不去集镇上卖豆腐了,但孟家每天都会坚持做豆腐。

    孟家做豆腐的名声已经渐渐传了出去,不用出去叫卖,本村的直接拿了豆子或者别的柴火之类的东西换,也有邻村的过来买,偶尔也能见到一两个铜钱。

    这种青黄不接的时节,多少添个菜。

    在其他村民的眼中,孟家的日子是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做豆腐确实辛苦,但干活哪有不辛苦的?

    每天累死累活的,一年到头也不见能见到几个钱。

    第二天赵淩再去钓鱼,窦荣和顾朻都没陪着,是“货郎”跟着。

    货郎给了赵淩一把还算不错的钓鱼竿。

    不给?

    难道真的眼睁睁看着太子殿下和小国公饿出病来?

    货郎给赵淩挖蚯蚓。

    不挖?

    不挖难道见赵四郎拿小石子刨冻得硬邦邦的土?

    货郎给赵淩拉鱼。

    不拉难道让鱼把赵淩钓走?

    货郎一手提杆,一手抄网,兴奋得满脸通红,鼻尖冒汗。

    “这鱼好大!”

    “下一条更大!你信我!”

    “我信你!”

    被大鱼迷了眼的货郎忘乎所以,陪着赵淩钓了一整天的鱼,到了傍晚还拉去集镇上卖鱼。

    卖鱼的钱,赵淩把鱼竿的钱付了,又去杂货店买了一些盐,才让货郎把他送回孟家村。

    窦荣和顾朻已经等在了村口,远远见到驴车,就飞快跑过来:“怎么这么晚?还以为你出事了。”

    赵淩跟窦荣贴贴脸:“没,钓鱼忘了时间。”

    嗯,豆豆的脸真暖和。

    窦荣感觉到他小脸冰凉,把他放下来,摸摸他的手,确认是暖和的,才放下心来。

    顾朻谢过货郎,从他手上接过鱼……鱼太大了,拿不动,拿了盐和钓鱼竿。

    两条得有差不多三尺长的鱼,窦荣轻松接过:“怎么吃?”

    赵淩在边上说道:“一条今天吃了,一条腌起来,每天切一段吃。我还剩下一点钱,看能不能在村里买点鸡蛋。”

    天冷,鸡不爱下蛋,都不知道能不能买到。

    顾朻说道:“村长家的鸡下蛋,他们都攒着,我们去找他们买。哦对了,老黄牛今天没见到你,有点不高兴,你晚点去看看它。”

    “那我现在就去。”

    老黄牛就在村长家,顾朻顺路一起过去买鸡蛋,见窦荣提着两条鱼,叮嘱:“你叫上孟大哥他们,别一个人去河边。”

    表弟只是长得高,还是个小孩子。

    小孩子不能一个人去河边。

    窦荣乖乖听话,先回到孟家,然后都不用他去河边杀鱼,孟三哥三嫂接过他手上的鱼:“交给我们,你洗洗手,去灶前暖暖。”

    鱼,无论是做还是吃,都比较麻烦。

    村里人做饭基本就是一锅水煮的水平,很难把鱼做好吃。

    不过孟家还有熬的猪油,有生姜,哪怕没有料酒,煮一大锅鱼汤,味道也格外鲜美。

    上次赵淩钓回来的鱼,就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次的鱼更大,肯定更好吃。

    小孩子也能吃一点没有小骨头的鱼腹肉。

    孟三哥他们收拾完鱼回来的时候,赵淩和顾朻已经回来了。

    顾朻手上提着一篮子鸡蛋,赵淩口袋里塞了满口袋花生。

    “这么大一条鱼,今天全都做了?”

    “做了!”别说是窦荣了,顾朻都饿急眼了。

    孟家人看着这三个到现在都不知道来历的小少爷,顿时照做,闭着眼睛狠狠心挖了一大勺猪油,把切块的鱼放进去煎得两面金黄,再加了水煮开。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