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 第148节(2/2)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还有比较另辟蹊径的,如以错证对,反复横跳、反装忠、忠装反……

    求问,自家这边搞舆论战,没有把敌人搞进去,反而把我们家老大给搞进去,怎么办?

    更加细致一点的,围魏救赵、转移话题、混淆视听。

    他手下确实不缺聪明人,但聪明人也不免一叶障目,以老眼光看人。

    一篇用来批判袁绍的文章硬是写出了一种学术论文的感觉,但你要说偏离了目的,可看似只字不提袁绍,却又字字都是袁绍。

    到后面因为刘宏对于陆离的各种偏爱,外戚加士人都在拿着之前的各种宠臣举例,说这陆伯安不值得这样的优待。

    可以说陆离在洛阳为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名声这么大,还真的并不是全靠先帝一个人捧。

    袁绍这里的人是真的很多,聪明的也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

    陆离写完后改了改错别字,重新誊抄了一遍,就送到了曹操那边让对方“审稿”。

    陆离的真正特点从来不是阴阳怪气,他真正的特点分明就是“一词多义”却又意义专一,而且他是真的总能写出新东西来。

    但有的人是聪明的看出了这件事情的利弊,所以有志一同的认为不能做澄清的事情,将自己越抹越黑、主动认罪。

    看完了陆离的文章,袁绍倒是没有生气,毕竟当年对方都直接指着他的鼻子骂过,现在不过是将当年那些话写了出来,而且写的可比当年骂的委婉多了,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决断倒确实是不用为难了,但袁绍更加生气了,他觉得这群人就是刀没砍到自己身上不觉得疼,败坏的是自己的名声,他们当然不觉得有问题。

    不过别管是真生气还是真的不生气,袁绍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澄清!

    能够走到今天,袁绍自身的卖相也是足够好看的,可不全都凭借着四世三公的家世。

    知道他们家明公不善于决断,所以对于这种事情大家就给一个答案,这样对方总不会为难了吧。

    这种反作用的告状,谁看了不想问上一句:你们到底是恨还是爱啊?

    曹操这边身处四战之地——四方都跟别的势力接壤。

    好听、爱听、多听,这才是我应该听的东西。

    而君臣情谊,其实也是在这种风风雨雨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就好像很多伴侣坚持下去的原因不是对于彼此的爱,而是为了反抗来自他人的反对。

    袁绍现在连个对自己有好处,只是可能名义上压在自己上面的天子都不愿意容忍,其实就已经很能看出心态了。

    袁绍曾经无比痛恨那些宦官,心里未必不跟着恨宠信宦官的天子,为此他甚至不惜“委身”于屠户,只求剿灭奸佞,还天下士人一个朗朗乾坤。

    这种事情把握好度量,可能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但底线一旦掌握不好,那就直接是佞幸了。

    每一次失败的舆论攻击,都是对成功反舆论者名气的一种巨大宣传。

    这事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不能干,不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说人家都没有指名道姓,你巴巴的跑出去澄清,这跟不打自招的直接认罪有什么区别。

    从一开始的宦官们对天子说陆伯安跟皇甫嵩关系好,进而表示他因为皇甫嵩被贬官对陛下你心怀不满。

    看着对方列举出来的那些舆论手段,曹操感觉好像看到了关于当年陆侍中如何反舆论手段的成就报告。

    对于这种事情大家自然是劝说不能这么干,劝得各有各的道,但大方向上都是非常一致的——不行。

    可现在,他听到那些明明没有那么正确,但确实顺着他想法的话,却不觉得有任何不对,只觉得正合他意。

    袁绍可是安排了不少人专门关注这场舆论战的走向,陆离的文章一经问世,立刻被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往了邺城。

    这要不是很多人都明确可查,都要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陆离请来的托。

    其中三人成虎属于基本手段,夸大其词、半真半假、断章取义,那也是常见套路,凭空捏造、拼凑剪接、明褒实贬也不少见。

    该说不愧是从外戚与宦官之中杀出重围、一骑绝尘的天子近臣吗,陆离列出来的这些手段,不止先帝去后他遭遇过,先帝在时他也没少遭遇。

    眼看着袁绍这边一意孤行的要将舆论战真的打起来,原本祸水东引讨论正统的事情,被他这么一搞,直接成了双方近乎实名制的大撕逼。

    谁都知道佞幸惹人唾骂,但这样的人从未消失,自然是有其道在的。

    可也有的人聪明的看出了袁绍的心意,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正确的事情就必然是真正正确的。换言之,有些事情比起做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做到某些人的心坎里,哪怕后者可能没有那么正确。

    曹操将陆离文章中就舆论手段分析方面的内容,比较大众化、常用化以及部分小众却也用过的留下,至于那些崭新的则是留在了自己这里,好主意何必立刻拿出去给别人看呢,自己先用过一波再让别人知晓也不迟啊。

    曹操看着陆离送来的文章,只觉得真该让《鸠鹊论》的作者好好看看,什么才是陆伯安真正的行文特色。

    其中的条清晰程度,俨然一副舆论专家的架势,看起来就很见多识广,事实上也确实是非常见多识广了,毕竟当年先帝死后,这些舆论手段陆离亲身体验了大半。

    只从对方对吕布的关切来看,这似乎可以被定义为自己人,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嘛。

    曹操对此喜闻乐见,比起袁绍雄踞北方,解决了公孙瓒之后,几乎无敌手的情况。

    陶谦算是比较好的解决了,但袁术打完,更南边还有一个孙策,张绣招降了,西边还有刘表在,北边的袁绍不提,跟他们双方都接壤的河内也有一个立场不明的张扬在那里杵着。

    众人看着袁绍抓起文书扔在地上,个人都红温了,可偏偏对方还觉得自己压根没有生气,只能说明公你开心就好。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