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1)

    无数被诡面神偷施过恩惠的人感恩戴德,纷纷传颂其功德,有的甚至为其立起了生祠,时时祭拜。

    各官宦世家也有些豢养了武林高手、家丁护院,偶有与那诡面神偷交过手的,无一讨到过便宜,有关诡面神偷的一些武功路数便流传了出来。

    此人武艺高强,一手剑术出神入化。

    轻功绝佳,深宅大院、密林旷野如履平地。

    更可怕的是一手暗器打穴功夫,往往让埋伏他的人还未近身便失了战力。

    此人不仅武功好,人也极为聪慧,每次行事前都细心谋划,绝不走空手。

    而一旦发现事不可为,毫不犹豫当即退走,蛰伏下来伺机再动。

    即便如此,仍是无人知晓其出身、师承,也没人见过其真实面目,此人便如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有那推崇的,便喊话江湖愿意追随,并纷纷仿效其行事。

    却往往急功近利,是非颠倒,将自己弄得灰头土脸不说,还让许多无辜之人遭受无妄之灾。

    于是江湖和民间风向又变,声讨、鄙薄之声不绝,孰是孰非,渐渐成了一笔糊涂账。

    诡面神偷对此从未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各地贪官污吏、恶霸纨绔都不觉收敛许多,生怕哪日诡面神偷光顾上门。

    直到十一年前,江南吴州忽然爆出惊天大案,沈家传家宝被盗,盗贼正是诡面神偷。

    吴州富饶,又以沈家最富。

    沈家传承数百年,奇珍异宝积累无数,最珍贵的莫过于一颗夜明珠。

    有传言此珠极可能是与和氏璧齐名的隋侯珠,其“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为沈家历代传家之宝。

    沈家在当地名声极好,在各商行所及之地大行善举,且长期出资助江南士子举学,在民间官府都声望极高。

    沈家无端被人偷盗上门,且被盗的是价值连城的传家之宝,一时间震惊朝野。

    诡面神偷此举再次被人诟病,无人怀疑事情的真假,盖因要想在沈府盗走传家之宝,非诡面神偷不可。

    时任吴州知府的刘启林震怒,举全府之力为沈家追查盗贼,誓为沈家追回夜明珠。

    几日后甚至亲自登门,义愤填膺地与沈家密谋杀掉诡面神偷,取回宝物。

    沈家感动不已,双方一拍即合,由沈家出资广邀高手,一举除害。

    半年以后,江湖上传来诡面神偷的死讯。

    一时间,悲伤者有之,惋惜者有之,得意者有之、庆幸者有之,理所当然者有之。

    唯独没有人怀疑事情的真相。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诡面神偷名叫严琛。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诡面神偷的武功有多高。

    在吴州的泰平山顶,诡面神偷被邀约来的友人偷袭一掌后,周围冒出三十多个武林高手将其团团包围,用一张钢丝巨网堵住其退路。

    在反杀了十几个人后,身受重伤的诡面神偷被逼下了万丈悬崖。

    江湖有传言,诡面神偷偷盗多年,虽时常周济平民,恐怕也富可敌国。

    然而诡面神偷死后,并未找到他的巨额财富,那颗夜明珠更是从此再无音讯。

    沈家耗巨资除了诡面神偷,却也是竹篮打水忙了个寂寞,叫人唏嘘不已。

    倒是刘知府得了各地官员的好感和赞许,十几年官途顺风顺水,如今已升任到了户部尚书。

    唯有严琛的那位友人,也和严琛一样神秘,至今无人知道其真面目。

    智圆对严琛的死是悲伤痛惜的,他不信严琛会莫名偷上沈家的门,一定是沈家有什么无人知道的龌龊事,只是随着严琛的死,一切成了悬案。

    承恩侯府

    此时的承恩侯府一片素白,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

    灵堂设置在正院偏殿,京城的勋贵们在灵前烧香叩拜后,发现跪地答礼的只有承恩侯的两个庶子,世子竟是不在。

    且说此时的侯府地牢中,二十出头的承恩侯世子刘照望着被打得血肉模糊的侍卫,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

    自己出外办差半年之久,回京来歇息了两天,只是去外室那温存了一晚,侯府就遭此厄运。

    当满城封禁后,他惊疑不定的回到侯府,却发现府里已经变了天。

    身为侯府顶梁柱的父亲被人吊死在书房,而作为侯府定海神针的祖母,却被惊得一反常态闭门不出,整日关在卧房啼哭不已。

    当他跪在祖母卧房外请求一见时,祖母置若罔闻,却指派贴身嬷嬷出来,附耳对他说了几句话。

    刘照当时便被惊得魂飞魄散。

    外面传闻刺客杀害父亲后还盗走了侯府的许多珠宝,刘照起初没有在意。

    侯府富贵,御赐的珍宝信手拈来,丢失一两件也不足为怪。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刺客竟然精准的摸到了祖母的卧房,将那要命的东西盗了去。

    刘照失魂落魄地离开老夫人的东院,往事不觉浮上心头。

    五年前,淮河两岸突发百年一遇的大洪灾。

    沿河百姓死伤无数,更可怕的是灾后粮食短缺,十几万灾民流离失所,一路乞讨着涌向周边城镇。

    得知此情,皇上派出承恩侯刘宣威前去赈灾。

    那些年侯府常年秘密在北地搜寻一味珍奇药材,耗资巨大,承恩侯便打起了赈灾款的主意。

    赈灾过程走了个过场,百姓饿死无数,淮河两岸尸横遍野,最终引发民变。

    幸亏承恩侯有所准备,一招祸水东引,让淮阳知府程德方背了锅。

    成千上万失去理智的灾民蜂拥进知府衙门,将府衙一众官员及程德芳全家乱棍打死。

    承恩侯借此机会派发了少量粮食,险险全身而退。

    此事震惊朝野,弹劾的奏折雪片般飞进御书房。

    程德方已死,无法追查,作为赈灾钦差的承恩侯难辞其咎。

    程德芳为政颇为清廉,风评甚好,多数朝廷命官都不信他会贪墨那带血的救命粮款。

    况且程德芳死后赈灾款也不翼而飞,众皆以为十有八九是承恩侯监守自盗。

    可如今死无对证,不能硬扣承恩侯一个贪墨的罪名,御史们也只能上书要求治承恩侯一个失职之罪。

    皇上极为震怒,欲要严惩承恩侯,只是碍于老承恩侯当年的从龙之功,再加上皇后母子日日哭诉求情,一时犹疑起来。

    刘宣威贪得了大部分赈灾款,却失了圣心,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长此以往,恐怕家族要衰败下去,还可能影响大皇子的储君之位。

    危难之际,侯府老夫人果断出手,偷偷进宫向皇帝献上了一张古方。

    按此方制作的还魂丹具有延年益寿、起死回生的功效。

    只可惜药方上一味主药名为还魂草,必须是生长在极寒之地,且药龄在百年之上,方可成药,极为难得。

    侯府自老侯爷开始便四处寻访,可惜将老侯爷熬死了也未能如愿。

    此药方果然戳中了皇帝的软肋,于是很快便对外宣称,刘宣威虽有失职,却非主犯。

    程德芳利欲熏心,罪大恶极,但其本人及家人都已死在灾民之手,不再追究。

    现治刘宣威失职之罪,罚俸三年,并责成其父子轮流代皇上巡视极北苦寒之地,不得旨意不可擅自回京。

    自此,京城各级官员及勋贵人家,再次见识到了侯府的能耐,愤愤不平的同时对侯府越发忌惮。

    五年来,刘宣威父子轮流外出,足迹踏遍北地却一直无果。

    皇帝沉浸于自己的长寿梦中,时不时对承恩侯府施恩一番,近期又立了侯府的外孙、皇后之子为太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刘照在外半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长白山之北花巨资购得了一株百年还魂草,对外却秘而不宣。

    刘照回京后先悄悄回了侯府,向父亲和祖母禀报此事。

    二人大喜过望,不约而同地决定昧下这株还魂草。

    不过此事极为隐秘,只有祖孙三人知道,但凡泄露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刘照当即更衣进宫向皇帝回禀,只说已有了还魂草的消息,只是年关将近,北地又过于寒冷,积雪阻了路,行动艰难。

    刘照打算回来休整一番,待来年开春定去为皇上将还魂草寻回来。

    皇帝极为失望,五年时间过去了,他都快失去了耐性。

    然而这等寻求长生之药的事情又不能公之于众,只能依赖于侯府。

    不过这次世子颇为自信,一番话重新撩拨起皇上的欲望。

    他迫不及待地希望年关快些过去,侯府早些为他呈上仙丹。

    于是皇帝忍下性子,恩威并施了一番,便放刘照出宫去了。

    且说那古方上除了还魂草,还需要许多极为珍贵的药材做为辅药一同炼制。

    这些药材任一株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轻易肖想的,可对侯府而言却不是难事,早在老侯爷在世时便已收集齐全。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