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733节(1/1)

    心软了,沈三通总归是一个温柔的人!

    走后门都是无稽之谈。

    没给人走过后门!

    圈内发生了一件事,让沈三通再度为自己的人品感到自豪。

    华谊骚操作。

    王中磊出来喊话,好莱坞来了,我们要大干一场。

    华谊股价预期上升,股民纷纷买入。

    王中军高位出手。

    王中磊又出来放话,之前说的是骗你们的,好莱坞来了,我们必须谨慎。

    整了个烂活。

    股市预期下降,股民纷纷卖出。

    王中军又低位再买进。

    低买高卖,情绪全是自己吹起来的,简直就是印钞机。

    华谊依然走上了前世的路,没想深耕电影。

    5月18日。

    拍完戏收工,陈祉希和沈三通闲聊提到一件事:“《画皮2》筹备,华谊和陈国富想换掉遮天,用舒淇顶替。”

    “有这事?”沈三通真不知道,也不知道前世有没有,可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来找光线合作,没有和华谊合作,应该有这因素。

    陈祉希点头道:“就是最近发生的,遮天真惨,当年《情人结》百花专门改了规则,被针对了,又来这一遭。”

    “她有什么被针对的,活该。”沈三通丝毫不同情。

    此刻他来看,遮天当年的事,可能不单纯。

    不是沈三通阴谋论,而是这个圈子里真的有各种小手段。

    范冰冰被推了一把,然后湾岛人进了团队。

    遮天是和港圈合作,为港圈抬咖之后,获得了能拿奖的资源。

    遮天当年那个事之前沈三通觉得是投名状,现在觉得没那么简单。

    也许是“强行投名状”,里面打外面拉那一套,被人往外面赶。

    这个时代的特色,类似的手法真的很多。

    一推一拉,有些没动,有些就跟着走了。

    但是不能说没有顶级资源,受了委屈,就是往外走,或者同流合污的理由。

    吴京没受委屈?

    遮天做《致青春》是没人捧,没资源,只能转型做导演,吴京也是没机会,做导演自己捧自己。

    中生代那些男演员,哪个日子好过?

    所谓的遮天很惨,只是没有头部资源,比普通人强多了。

    《致青春》遮天赚的也不少,也没见她有什么感恩。

    当然,里应外合的玩意更可恶。

    跟着煽风点火,看似立场正,其实结果完全是反的。

    有些时候,沈三通恨不得把这些人干掉。

    专题研究沈三通

    干掉一说只是开玩笑。

    不可能短期消灭它们。

    连官方都不会,沈三通更没资格。

    因为自己立场正?

    真要是用小手段,属于嘴上“这样”,行动上比那些骂爹骂娘的更不如,纯纯成了反串。

    速胜和速败都不可取,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还是要持久战。

    沈三通也有自己的坚持。

    一不收买。

    让这些人赚钱,那是奖励。

    二不人身威胁。

    现代社会,遵守法律是很低的要求了。

    三不定点压迫。

    沈三通可以定点压制一些人,实名举报就是。

    像是围猎一样,弄掉工作都是轻的。

    不间断骚扰,甚至能让人疑神疑鬼,精神出问题。

    但这样做,他也和某些人没区别。

    短期做法想的都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依然是投机,和某些人内在一样,只是经书从“自由经”变成了“佐经”。

    因为长期斗争是艰难的,也很容易疲惫,后世也有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事,就想着投机,马前卒就是。

    而且消灭了一批,只要外面撒钱,依然会有下一批。

    反而会促进对方迭代。

    沈三通不采取短期方法,他不是为了消灭谁。

    落脚点,还是做事,壮大公司、发展电影产业,获得经济利益,而不是虚的。

    15年建立初步的文化产业体系,为了做出涵盖神话、历史、现实、科幻等各种类型的电影,沿着这个目标前进。

    坚持实用主义,从现实出发,毕竟现实中活着的人,也要为了完成一些事而忽视另一件事。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团结所有力量,对于公司里面无法团结又老是搞破坏的,那就进行剔除。

    至于公司之外,不归他管。

    他又不是杰克马,不仅要商业,还要其他权力。

    做好自己的事,眼下就是拍戏。

    沈三通专心拍戏。

    北京。

    “形势不容乐观,恐怕要和沈三通做长期斗争了。”

    史密斯专员召集中国文化、电影、舆论等领域的朋友商量对策。

    好消息:帝国的谋划基本成功了。

    坏消息:没完全成功,出来了个沈三通。

    史密斯专员专门为沈三通建立了一个档案柜。

    帝国总部也有专门的小组,专题组织人研究沈三通。

    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八十年代之前有一套体系,八十年代还留下一些,等到九十年代基本没了。

    九十年代从头再来,94年市场改革,02年实行院线制,同年才拍出第一部自产的商业大片《英雄》。

    当时影视制作,全依托几个大导,工作室模式。

    需要就召集一些领域的人,拍完就散了,谈不上什么体系与工业。

    在这个过程中帝国发挥了一定作用,很注重培养亲近的一些人,不管是国内华裔,还是中国内部的人。

    那个时候,对中国电影不太限制,尽力发行。

    这几乎是好莱坞巨头的共识,商业早有一套成熟操作。

    利用市场优势养大猎物,然后在对方有了依赖性的时候进行收割。

    06年之前,中国电影纯粹就是张艺谋几个电影人的个人show,这些人如果发挥失常,那就是灾难。

    时机成熟,05年,帝国就对猎物收网,也没做太多,只是切断了帝国势力范围的市场。

    06年这些大导演集体失常,中国电影行业完全变成了帝国嘴里的蛋糕。

    然而也是在05、06年,中国新一代市场导演出现。

    沈三通率先喊出了“新一代”。

    那个时候,无论是史密斯专员,还是帝国方面,都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最多说一句,中国职能部门的策略出了成果,利用时间缓冲有点效果。

    但最多是崭露头角,摸索制作和叙事依然需要时间。

    只要中国电影市场放开,弹指可灭。

    而且叙事方面帝国优势极大,只要舆论施压,给这种新导演压力,打击他们商业化信心,让他们产生在艺术上证明自己的念头,问题不大。

    未曾想沈三通不讲道理。

    根本不在乎艺术电影叙事,头铁的不行。

    不过不用慌,只是小小的意外。

    沈三通培养新导演,那就想办法拉过来,至少从沈三通手下弄走。

    事实证明,沈三通只有一个。

    宁浩很正常,脱离了沈三通之后,在这套叙事之下,很快钻了进去,弄了《无人区》,直到现在都没走出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