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98节(1/1)

    沈三通道:“我们是参考了道儒释三家对孙悟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演绎。”

    儒释道态度很有意思。

    道家,孙悟空师父,见他天性未泯,立足不厥,传点真东西。此后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再无相干。

    儒家,也就是天庭,不尊君王圣人,先要制服收拾。

    等见到收拾成本太高,那就先招安纳入体系,给个闲职,用体系的力量来同化。

    若还是“不识进取”,那就王道也不讲了,圣人之教也不遵从了,直接交给合作伙伴佛教,也可以看做后儒。

    佛教呢?

    最为阴损,直接上紧箍咒。

    道儒佛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也是对待普通人的态度。

    道给人一颗自化的种子,寻找线索的种子,追寻“我”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只是不掌握主动权。只看天意,如功成事遂则谓之自然。

    儒则要纳天下于王化,有异议者,圣人肯定没有错,解释圣人之意的人也没错。

    这样前期能压服各种矛盾,不过随着矛盾堆积,腐朽堕落,力量跟不上了,往往也是山崩地裂,王朝轮替。

    佛教则是咒,念经。

    问题干脆是不存在。

    要是认为存在问题,那就是心神有缺,就带上紧箍咒,不断念经,念着念着你就得了“正果”,也就认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董卿问:“所以电影对于儒释道,持有不同态度?”

    沈三通说:“道家被动,消极,但可以争取。儒家霸道,虽然爱管闲事,但总体行之有方,也能接受。佛道,我最讨厌。”

    “因为它这套是吹牛皮,不用考虑实际,比如说我们龙厉害,它大鹏鸟就要以龙为食。”

    “左脚踩右脚,完全是空对空。”

    “当然,我说的是西游记里的佛道,现实中,我们要尊重不同信仰。”

    沈三通也是高情商。

    原版《西游记》,有说是扬佛抑道,也有说是暗自贬低佛道。

    沈三通觉得可能两者皆有。

    《西游记》成书是明朝中后期,社会形态很成熟,发现了根源问题。

    但文人的软弱特性,还是遥远救世主那一套。

    同时,身为儒生骄傲,又隐隐看不起佛教。

    而沈三通则认为,把佛教的东西,和华夏文明的神话交织在一起,本身是一种抬咖。

    他可太明白了。

    西方叙事的终点是印度,唯心的终点,也是印度。

    佛教吹嘘能力已经足够厉害,然而印度本土被更能吹的印度教,以及更能杀的宗教卷没了。

    儒家从理学到心学往唯心方面走,后儒越来越废。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都辩不过唯心终点。

    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军功爵,割耳朵战功封爵,所有问题都解决。

    但儒家根子里不喜欢战功封爵,因为这套阶级是流通的。

    这也导致了,佛教这套可以大杀特杀。

    沈三通采取的是一棒子打的粉碎。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用现代中国的视角,去演绎出古老崭新的神话故事。

    最终呈现出来,是如此的古老,因为根植于中国浑厚的历史文化。

    又是如此的崭新,因为内核诞生于新中国。

    第二部的话,沈三通打算把佛祖干掉。

    彻底毁灭唯心的图腾,完成唯物对唯心的诛心。

    只是恐怕不好过审,大概佛祖要换个名字。

    董卿没深入这个话题,这个确实很敏感:“大圣最后的变身很震撼。”

    沈三通说:“是的,大圣变身的镜头我们做了半年,还有大圣沉寂在心灵海,那个更难,换个好几个团队。”

    董卿问:“是达不到要求吗?”

    沈三通说:“主要太难了,特别是星火燎原,需要三维呈现,没有路可走,我们要自己开拓一条路,打造实现工具。”

    董卿说:“你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探索动漫电影的极限,很辛苦吧?”

    “辛苦是一定的。”沈三通说:“但大圣归来,滚滚灼烧的铜石熔甲,那一瞬间,火光冲霄,金云透顶,一抹大红荡涤妖魔,金箍棒澄清寰宇,看了还是很值得。”

    董卿道:“你心中的大圣是什么样的?”

    沈三通想说中国的超级英雄,但是他又觉得这是给美国抬咖了。

    好莱坞只是目前声势大,不代表内核先进。

    西方超级英雄总归是虚构的,是一种虚妄的图腾。

    齐天大圣也是虚构的,但是有历史脉络,华夏人的反抗精神真实不虚。

    所以,沈三通道:“我心中的齐天大圣是图腾,自由意志、反抗天地的象征。”

    “真正的大圣精神,在与扭曲叙事的永恒对抗中愈发璀璨。”

    “而且在我看来,现在的我们更需要大圣精神,战天斗地的豪情。”

    董卿生出战栗之感。

    毫无疑问,沈三通是一个强人。

    不是权力人物,但是以沈三通电影的影响力,比那些超级巨星更为璀璨,利用电影,尽情挥舞意志,是活跃在文化领域的巨人,心灵力量极为强大。

    哪怕以董卿经历颇多的内在,在沈三通面前,也有种思维被覆盖的感觉,就像冰雪面对太阳。

    董卿没忘自己的工作,提起一个重要话题:“在《大圣归来》里,最后有一番对比?”

    这个点,央视是希望和“大魔王”大圣的映射一样,沈三通官方回应服务于电影剧情,而不是制度对比。

    沈三通没有深入制度对比,但是也没有淡化,直白道:“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取经一路东边乱还是西边乱?”

    二选一的问题,董卿无奈说:“当然是西边。”

    沈三通又问:“东边从西边取回了经,而齐天大圣成西边的佛,实质是取回了经,还是齐天大圣成了西边的佛?”

    董卿道:“当然是后者。”

    沈三通说:“东边本就不乱,西边却是妖魔鬼怪横行的场景。同一个天下,东边能一直守着不乱吗?守住的成本是多少?”

    “魔性已生,人性尽丧,犹如大坝决堤。不早做打算,未来可能因为整个世界都被魔化而困守孤岛。所以需要从根源拯救。”

    “齐天大圣是反抗一切而又自然天生,他的使命任务,是带着东方道的初心去解决祸乱之源。”

    沈三通到此为止。

    专访结束。

    董卿好奇问道:“我看你刚才还有话没说?”

    沈三通想了想说:“正如百多年前西方敲开了东方的大门,东方就开始了从西方取经。”

    “现在西方世界本源问题没法解决,东方从西方取了经,但最终西方的问题,或者说人类的问题,也必然由东方寻根治病。”

    董卿张了张嘴,不是很认可。

    但很难反驳,因为沈三通已经形成一套理论。

    沈三通确实有一套理论。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根本上是错误的。

    这是将西方道路视为唯一道路。

    实际上每次中国王朝更迭,就是资本主义大萧条、大危机,没法解决的那种。

    在王朝末期腐败退化的组织能力之下,人口达到了生存空间的上限,再加上天灾人祸破坏生产秩序,就崩了。

    古代中国的资本是土地资本,从大一统之后,历朝历代一直想办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不让土地资本无序扩张。

    所以士农工商,商在最后,就是遏制资本无序扩张。

    大一统,可以看做统一大市场。

    西方要等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摸到这个门槛。

    也就是被认为是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1825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又和1857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息息相关。

    这个始发于美国,随后席卷欧美大陆各国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打破了旧格局,加速资本重组、市场扩张和技术迭代,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这一点在中国也有体现,每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都会促进生产力进步。

    而随着西方道路扩张到了极致,建立了全球市场,从市场经济上进行了大一统,也就摸到了中国王朝更迭的门槛。

    也只是门槛,一战欧洲死了一千多万,二战死了三千多万。

    死的不够。

    要是两次大战死掉欧洲一半人口,欧洲真有可能炼出属于他们的“大一统”,更进步的制度,至少把流传千年的贵族都给宰了不成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特质逐渐被认知,西方又回到了中世纪,上层开始不变了。

    可问题根源没有解决,也就是在国家末期退化的组织能力之下,资本扩张达到了上限,再加上各种原因供应链出现问题,依然会崩。

    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东方。

    哪怕是古代的东方,也能撑到人口的上限,工业社会,能承载的上限更高。

    现代中国,更拥有解决根源问题的能力。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