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1/1)

    那黄豆毛毛飞到人身上,能让人痒个够。

    云华期间又收到了,弟弟杨胜利写来的信。

    信里说云华寄的包裹,他们已经收到了。

    说他娘哭了好久,觉得对不起云华。

    当初要不是她帮着劝说,那女儿肯定不会回去,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一遭了。

    然后又说,那粮食他们收到,然后分了一些给爷爷奶奶,剩下的都被他藏起来了。

    毕竟是烈士的后代,胡梅花的父母亲人,也是一个大队的,也都知道胡梅花的身体确实不好。

    现在家里的顶梁柱,都被人哄去别的地方下乡了。

    人家好不容易才淘换点粮食寄回来,倒也没有谁会厚着脸皮上门去讨要。

    然后又说,他下半年不想读书的,他想下地赚工分养活妈妈,不愿意让姐姐这么累。

    现在正好是暑假的时候,云华知道还有时间劝说,于是也没有急着去发电报。

    而是赶紧拿出纸笔给杨胜利写了一封信。

    弟弟胜利展信佳:

    你的来信姐姐已经收到,姐姐知道你孝顺,也能理解你想要帮忙的心情。

    只不过你现在还小,你的任务就是好好的努力读书,至于养家这些都不用你担心,姐姐自会安排好!

    还有妈妈的身体现在虽然大好了,可是你也一定要多注意一下她,知道吗?

    还有爷爷奶奶那里,你也一定要多过去看看,爹爹已经不在了,让他们安度晚年,也是咱们的责任。

    ……

    至于杨胜利说下地赚工分养家,那就真是无稽之谈了,才十来岁的孩子,他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努力读书。

    又把平时有时间做的肉干,打包了一些,这一次还是拿了50斤的面粉。

    和大队长请了假,去了镇上一趟寄了回去。

    半个月之后,邮电员到靠山村,他的自行车后面绑了一个硕大的包裹。

    熟门熟路的来到胡梅花的家里,上次也是这家收到一个百十来斤的大包裹,这次看起来比上次的小一点,但是也没小很多。

    杨胜利收到这个包裹,小小年纪的他红了眼眶。

    不过还是打消了辍学的想法,这是姐姐的期望,那自己肯定不能让她失望。

    不过他也学着村里那些几岁的小孩子那样,每天放学回来会去打猪草,等赚够两公分再回去写作业。

    而这边,云华过得如鱼得水。

    经过和大队人一起交公粮这件事情后,云华这六个新知青,基本上和村里人都打成了一片。

    被人冒领的假千金(三十八)

    与他们几人相反的是,徐晓晓和郑为民两人。

    这一世不像原主那世。

    那次因为有钱打底,所以哪怕郑为民每天都只挣,那么四五个工分也无所谓。

    反正分粮的时候,花钱买粮食就是了。

    可现在不同了,他家里条件本来就不是太好,没有了姚家给他送的意外之财,那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上工赚工分了。

    因此他也没有那个空余时间,来找云华的麻烦。

    当然了,他跟云华之间,本来就没有利益之争。

    要不是姚家人特意找上他,云华猜想,他应该也不会随意来找云华的麻烦。

    不过云华也没有对他放松警惕就是了。

    这种天生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谁知道他哪一天,会不会因为心里嫉妒而朝人出手呢?

    这一天下工的比较早,谢辰轩三人决定去山上,去多打一些柴回来。

    云华也决定跟着去看看,能不能够打点小猎物什么的,回来打打牙祭。

    刚来就起房子,然后就是双抢,一直都没有时间去山上逛逛。

    知青点原本就是在山脚下,所以他们直接就从后门上山,也没引起别人的注意。

    六个人都拿着柴刀,以及一捆麻绳,只有云华还带了个背篮,以及两个麻袋。

    想着前两天才下过雨,要是有什么能吃的蘑菇,也可以摘回来加个餐。

    当然没有也没事,用来装松针回来引火也行。

    白雨欣一贯的活泼,他在路上就说个不停。

    “云华,我听几位老乡说了。

    趁着有时间要去多捡点柴火回来,要不然冬天就难过了。

    而且是那种粗木头,这样烧出来的木炭才经烧一点。

    虽然这里没有我们那边的冷,但是他们说最低的时候,也有零下几度了。

    这里又没有火炕,冬天都是靠着木炭烤火的。”

    这事云华知道,原主那世的时候,他们和老知青不和,老知青们也不会提醒他们。

    跟老乡们之间,没有这次的那么的融洽。

    所以人家老乡,也不可能贸贸然的上门告诉他们。

    因此每次煮过饭菜的木炭,他们也不知道夹出来收着。

    到了冬天的时候,那时候因为他们没有把房子起开来。

    因为冷想要到房间里烧柴火烤火,老知青们又不同意,说这样不安全。

    没办法,冻得瑟瑟发抖的几人,都只能待在被窝里。

    可也不可能一直不出门,还幸好这里只是干冻,并没有下雪,几人赶紧趁着天气好,上山去砍了一些粗木头回来,才熬过了那个冬天。

    本来这次云华也是想要提醒一下的,不过白雨欣先提出来了,那她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六个人分工合作,葛淑琴力气最小,她就只用耙子耙地上的松针回去引火。

    其他几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挑着那些粗点又不直的树下手,很快就砍了一大堆。

    白雨欣见绳子没带那么多,发起愁来,“这可怎么带回去啊?”

    云华边用麻袋装葛淑琴耙到一起的松针,一边说,“用藤蔓也可以,你们先去砍几根手臂粗的树,要直一点,等下我们挑着柴下山。”

    “那你去砍树吧,我来装松针。”

    陈爱军听云华的话,直接接过她手上的活。

    他们都还是第一次屯柴火,确实没有试过用藤蔓怎么捆柴,就只能麻烦云华这个会做的了。

    云华也不在意,大家相处这么久了,都了解大家的性子。

    起身去找到那种柔韧性好,又坚韧的藤蔓,两头打了个活结,就平摊到地上,再把柴火放藤蔓上,很快就是一捆。

    把活结套一起,插入柴堆里,一捆柴就好了。

    其他人都是城里来的,还真没见过这样,都朝云华竖起了大拇指。

    三个男知青立马学着去砍藤蔓,打算自己动手了。

    “要找老一点,那样才坚韧一些。”云华赶紧提醒几人一句,然后又去砍柴去了。

    这里的民风十分淳朴,打的柴,没挑完的就放这里,也不会有人拿。

    所以她打算多砍点柴,一次性挑不完没关系,明天下工了再来就是。

    这时葛淑琴高声喊了起来,“云华,快点来,这里有蘑菇,你来看看能不能吃!”

    云华赶紧丢下手中的活跑了过去。

    好家伙,好大一片当地人称为松树菇的。

    云华仔细打量周边的地形,原来这边是个小小的山坳,这里因为被其他树挡住了阳光,所以要潮湿一点,难怪这边有蘑菇了。

    “能吃,快点,天色不早了,大家手脚迅速点!”

    大家手忙脚乱的,很快就摘了一大堆。

    云华看看还有很多没摘完的,她还是舍不得就这么丢在这里,咬咬牙,继续干。

    招呼葛淑琴,“淑琴,去把背篮里的松针填出来,那个明天来拿没事。”

    葛淑琴那是这段时间,邓永华那是心服口服,那是不管云华怎么说,她就怎么做。

    立马把装得严严实实的松针都倒了,拿过来装蘑菇。

    等大家把这一片蘑菇都采完了,天都已经麻麻黑了。

    最后装了整整两麻袋和一背篮。

    背篮由葛淑琴背着,两麻袋白雨欣挑着。

    其他人,一人用长木头挑了四把去。

    等回到知青点,云华懒得再动弹,由葛淑琴直接打了个疙瘩汤。

    大家就吃完饭还没得睡,还要把蘑菇清理好,过水之后晒干。

    第二天下午继续上山,如此周而复始。

    就这样,干蘑菇都有好几麻袋,野鸡野兔也逮了好几只。

    葛淑琴谨慎惯了,见到真的多的野物,既高兴又担心。

    后来还是三个男知青连夜,在陈爱军的房间内挖了一个地窖,把野鸡养在里面才放心。

    云华在离开之前,随手甩了一张遮掩符,以后除了六个认定的知青,其他人就算有进到房间内,也不会发现这个地窖门。

    至于蘑菇,云华问他们是要寄回去,还是送去收购站,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寄回去。

    云华的放空间内,没寄。

    她家本就是农村的,山上有这些个,胡梅花是很勤快的,不可能不去采。

    而柴房内的柴,也已经堆得满满的,还把屋檐下给堆得满满堆堆的。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