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1/1)

    大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敢想敢干的野心家们。

    只有将这些部落的目光都转移到关内的沃土上,他们这种规模的部落才能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下去。

    只不过,这一切计划都要在冰雪融化之后才能开展。

    外有群狼环伺,内有流民已成百万之众。

    朝廷却还嫌国运气数散得不够快。

    在正月初八这一日。

    老皇帝向没有流民作乱的另外八个布政司(行省),下了一道圣旨。

    表示:“暂累吾民一年,除流民之腹心大患。”

    这是要在这些行省开征剿饷!

    剿饷,就是为镇压流民起义所加的军饷。

    与征饷并行的另一个大动作。

    还要在一个月之内,从这八个行省的府军中,挑选出最精壮士兵组成八十万剿贼大军。

    人数不足的,可向民间征召三成

    于是乎。

    八个布政司(行省)的百姓们,就迎来了剿饷与征兵的双重压力。

    八十万剿贼大军,平均一个行省要贡献十万人。

    各行省府军吃空饷的现象本就很严重。

    莫说七成精兵,就连三成都凑不齐!

    相关的官员们还能怎么办?

    一面用权势和银钱开路,在剿贼大军的任务上弄虚作假和虚报人数,用来骗取朝廷的剿饷。

    另一面,又加大了民间征兵的力度。

    十四岁以上,四十岁以内的男丁,都在民兵的征兵范畴内。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现如今不仅面临马上就要交人均二两银的剿饷,家里的顶梁柱和未成年的小子,还会被送去战场。

    而这些被剿的流民,都已经超过了百万之众!

    打不过,根本打不过,上战场就是给人送人头去的!

    老百姓们能咋办?

    一部分人选择了连夜举家大逃亡。

    还有一部分,打算往现在流民势力最强大的东西两京去。

    打不过,就加入他们!

    元宵节前后。

    相继就有八百里加急的军情,从全国各地传至商都。

    “报,巴蜀有贼自称‘九大王’,集结十万流民揭竿而起”

    “报,湖广一武僧,因与在府兵官员在民间征不到足够的精兵将任务强行摊派到寺庙后,杀死官员还俗后,领着三万多农民起义”

    “宁州数百土司叛乱”

    选择与命运

    除了大量的农民加入了各地流民军,就连地方的府军都有了大逃兵现象。

    这些青壮男子们就一个念头。

    跑!

    跑快一些!

    再不跑,留在家里就会被朝廷谋财害命!

    但贸贸然加入流民军的日子,真就如这些人宣扬的那般好过么?

    答案自然是,各有各的难。

    流民造势不是拿地主土豪开刀,就是冲去县衙喊打喊杀。

    免费的饭食每顿都管饱。

    甚至还能抓来一些地主小妾们供流民们玩乐。

    但这些流民团伙的领头人物,多半都是靠逞凶斗狠上位的。

    素质,基本没有。

    人品,全靠运气!

    还要为争夺地盘与其他流民团伙,打得你死我活。

    那种上万人的大型流民团伙之间更是暗流涌动,一刻都不得消停。

    流民成势的村子,几乎都空无一人。

    他们从村庄里来,往各州府城市而去。

    想要牢牢抓住改天换命的机会。

    若干豪门世家在得知陇西李氏被破军诛杀殆尽后,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焦虑。

    最顶级的世家也就能豢养个千个家丁和武师。

    与这些动辄数万、十万之众的流民硬拼,不用想就知道毫无胜算。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树大就要分枝!

    元宵节刚过。

    远在边城的赵牧云,就收到便宜大舅哥送来的一封信。

    他一遍又一遍的看着信里的内容。

    止不住的欣喜若狂:“哈哈哈,有粮食了,我们有粮食了。”

    苦粮多日的军需官和下属们,一听“粮食”二字,立马活了过来。

    原来。

    千年世家吴越倪氏的旁支,以他便宜大舅哥为首的一系,准备用六十万石粮食的诚意投资赵牧云。

    军需官被这份诚意感动到热泪盈眶:

    “六十万石粮食啊!足够十万大军吃上六个月的!如此一来,就能熬到夏收了!侯爷,侯爷!这六十万石粮食现在哪里?!”

    赵牧云甩了甩手里的信件长叹一口气,然后吐出一个地址:“海津镇!”

    “老天爷,是幽州的那个海津镇么?”

    “是的!”

    一千多里之外的海津镇,是邶国南北漕运的水陆枢纽。

    承担运输粮食、盐、茶、布等物资的重任。

    吴越倪氏的旁支能将如此大量的粮食运至海津镇,已经相当说明实力与能力了。

    总兵大人当下就与下属们研究起,眼前最棘手的运粮问题来。

    军需官最着急:

    “宜早不宜迟,从右屯卫出发去海津镇最少要跑一千五百里路!五大卫所的粮食仅能维持二十日左右,再多的滩羊与鲤鱼也不够十万人吃上半个月的!你们最好是明天早上就出发”

    一个时辰后,甘明兰与左文康就被大胡子亲兵请去了大营。

    赵牧云亲自接见了两人:

    “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五大卫所能各抽两千骑兵出行运粮,此行由田玖将军领队。

    田将军征求了本总兵的意见,想请你为此行保驾护航。

    甘氏,既然你在半个月前向本总兵提出,要组建一个医护队,这回你就带着她们跟去适应适应吧。”

    甘明兰自然点头称诺。

    人家总兵大人话说得客气,安家物资发放得那般大方,总不能拿了好处不干活。

    来边城之前,佘氏等人求她帮想办法。

    二十多个妇人明确表示,她们不愿意去红帐做营妓。

    但她们没有甘明兰这样彪悍的杀敌之能。

    甘明兰想了许久,给她们的建议还是上战场,主攻士兵战后伤亡处理这一块。

    可以帮着搬运掩埋尸体。

    也可以做伤患的护理人员,煎药敷伤浆洗个衣裳什么的。

    比起军医和学徒,妇人做这些更为细心和有耐心。

    当然,她也明确的告诉过她们。

    医护人员即使在战场后方,随时都有可能受伤、送命甚至战败后被俘。

    被俘后,也照样逃不开被敌军当营妓的命运。

    总之,也不是什么安稳职业。

    但甘明兰给到她们的承诺是。

    在她管辖的医护队一日,在男女之事上,没有边军能强迫她们!

    此承诺一出,佘氏等人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进医护队。

    甘明兰原本的计划是,年后先把这个医护队过了明路。

    给她们做一些力量训练的同时,再请上专业的军医和外伤大夫讲解战场上的外伤处理技巧等。

    结果,什么都还没有来得及做。

    这就要让她们猝不及防上工了!

    安平坊消息各家的消息都很灵通,医护队成立的消息不到一个下午就传开了。

    左氏一族有十几个妇人前来三十六号院询问究竟。

    甘明兰很直

    白的告诉她们:

    “三十五岁以内的流放犯罪妇,如果不上战场只能进红帐!我们医护队上战场就是为伤患做医护!

    当然,战场上的刀剑无眼,任何伤亡都得我们自己负责。

    我能保证的是,只要我还没有死,就会尽力护着医护队每一位成员的安全。欢迎所有不怕死的人都加入边城医护队!”

    她的态度很明确,只要你们愿意,都能干这活儿。

    但是,只给她们一个下午的考虑时间。

    错过这村就没那个店!

    这十几人聚在一起嘀咕着:

    “来之前我已经打听过了,是要去幽州运粮食!要穿过河东和幽州两个布政司,还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流民呢。”

    “那些流民连府军和关军都杀,看到粮食还不抢疯了?那谁杀胡人确实厉害,但流民的数量可比胡人多多了。”

    “是啊!她在前面打打杀杀,哪里顾得上后面的人!唉哟,我看到血就昏呼呼的,做不了那什么医护人员。”

    “我觉得边城的军户和我们一路上看到的那些府军都不同,至少这半个月以内,对我们还都算客气的。”

    “是啊,是啊!也许,那个所谓的红帐并没有他们说的那般可怕呢?况且,他们现在不是时刻都在提防着鞑靼扰关么?哪有时间找乐子?”

    “对哦!要不咱们先看看她们这回跟出去能回来几个,要是危险不大,咱们再”

    最终。

    以左氏嫡支少妇人吕氏为首的十几个年轻妇人,放弃了唯一一次上岸的机会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