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5)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六年,对于中国农民来讲,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一年。对于红少窝村来讲,何尝不是如此?建设新农村,我们怎么办?村支书石头不失时机的召开了全村党员大会,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让每个党员说说心里话,如何重建我们的家园,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老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每次党小组会议,老奎都很积极。老奎听石头传达了上面的政策精神,又听了凉都县对镇番县的友好支持,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曾几何时,为了争夺水资源,两县不知发生了多少次冲突与械斗。五十年代,李得胜县长为了全县几十万人的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用吉普车拉着和棺材到上游去炸堤,被地区领导制止后,做了及时协调,此后几十年,两县农民为争水时有冲突发生,直到后来,祁连山的雪线后移,水资源匮乏,上游干脆断了下游的水,导致了镇番县的恶化和移民。现在,当镇番县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刻,凉都县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了镇番县以兄弟般关怀。这就跟一个大家庭一样,虽然弟兄之间也有吵闹,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发生矛盾,但是,兄弟毕竟是兄弟,到了关键时刻,该帮的忙还得帮。患难之时见真情。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家国一理呀。有了这样好的政策,又有了上游县的关怀,他的心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红沙窝村的一片向往。建设新农村也好,重建我们的家园也好,人,还必须得有点精神,这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的精神不能跨,黄沙可以掩埋了我们的土地和村舍,但是,决不能让它掩埋了我们的精神,只要还有精神,我们就能重新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就能够坚守在风线线上,为我们的祖国,当好风沙的屏障。老奎越想越激动,仿佛又回到了他年轻的时代,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他止不住把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想法说了出来。大家听了,也很受振奋,都说老支书说得对哩,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就是不能没有精神。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管道终于安装上了。

    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老奎正在黑风口的沙坡坡上,给一株小树苗浇水。那株小树苗是他去年栽的,他去年栽了好几棵,别的都死了,就活下这么一棵。看到这棵活下来的小树,老奎的心里还是止不住的有些激动。能在大旱年里活下来的小树苗,一定不是一棵简单的小树,长大后必定经得起风吹雨打。这就跟人一样,在严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再艰苦的磨难也能经受得起。这样的一棵好树苗,绝不能让它夭折了,一定要让它活下来。老奎返回到家里,用烧水的铝合金壶提了一壶水,颤巍巍地又向沙坡坡上走了去。

    谁都没有想到,当日子缓缓进入到了二○○六年的春天时,红沙窝村人的心也像春天一样充满了希望。就是这年的春天,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免去了所有的农业税收,这就意味着彻底废除了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紧接着,在省委省政府的协调下,上游的凉都县开闸放水救镇番,一时间,成了电视、报纸上的热门焦点,也成了红沙窝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村人相互见了,脸上就情不自禁地说,这下好了,有了水,我们的红沙窝村还能活起来。听的人就应声说,是哩,只要有了水,再加上这么好的政策,不愁日子过不滋润。这里的情况一好,有人就想起了那些搬迁户,念叨说,要是这里早几年好转了,他们也就不搬走了。有人就立即插话说,搬走的也好着哩,锁阳不是看过他家老二嘛,说酸胖和天盼承包了一家砖瓦厂,两人一年各得了两万多。好哩,好哩。到哪里也是一个政策,只要人机灵,能吃得苦,照样能致富。

    试灌的那天,村人都聚集到了田间地头,电闸一开,那喷头就像喷雾一样,哗地一下喷出了细密的水珠,随着喷头的旋转,细密的水珠如甘露般地撒满了大地。村人高兴得欢呼雀跃了起来,老人们高兴地说,太奇巧了,真是太奇巧了,那水珠珠,咋就那么均匀?那喷头,咋就转得那么不慌不忙?红沙窝村有盼头了,红沙窝村越来越好了,我们不愁守不住红沙窝。

    下午的太阳把整个沙漠分成了两色。被太阳照着的那面,像被红笔染过的一样,鲜艳夺目,一片血红;阴在沙丘另一面的半个坡,呈深黑色,仿佛一勾弯月,镶嵌在沙丘上。沙丘的棱角这时候非常的明显,一个个都充分地凸显了出来,成了红与黑的分界线。环环相扣的沙漠连成一片,红与黑的强烈对比,构成了高高低低、色彩斑斓的图案,一改往日怡然恬静的温和,突然变得雄浑奇伟了。

    虽然这些奇特的景观在老奎的眼里早已熟视无睹了,但是,此刻看来,仍然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激荡着他的心扉。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治沙种树,大战黑风口的情景,仿佛看到了胡老大的女人一手撑着腰,一手轻轻地敲打着后背的样子。他微微地闭上了眼,心底里却涌出了一种浩气贯虹的气概。多少感叹事,如过眼烟云,都被狂风沙尘掩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息息,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给子孙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用勤劳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而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革,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历史发展的洪流里,折戟沉戈,又被新生的一代所取代。那遥远的过去,仿佛一幅历史的画卷,在他的眼前徐徐地拉开了:互助组,高级社,三面红旗,,一直发展到了人民公社,走不下去了,又分田到户,走了一阵,又搞起了互助组,办起了村工厂。时代的变化,淘汰了一代人,也成就了一代人。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时,没想到生态失去了平衡,日益严重的沙漠化,迫使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更没想到是,国家统统免去了各种税收,上游又开闸放水救我们。好!真是太好了!有了水,又有好政策,不愁红沙窝村翻不了身。红沙窝村还会变好的,慢慢地会变好的,仍然会变成一片绿洲。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