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子兴收义子元璋守城 立战功(2/3)

    次日早上,郭元帅登上城楼向下俯瞰,壕沟工事已经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挡住了城门,靠近挡土墙的松土夯平夯实成三尺宽的坡顶。壕沟和挡土墙形成了南门的一道牢固屏障。

    新房门楣横挂一条打着五个活结的大红锦带。活结两边锦带均绣有一个金色“囍”字。新郎跟随礼官进门后,六个亲兵分开两边上前把锦带扯下,每人得一条,然后返回前院展示。俗称“利市缴门”,争求利市(吉利或喜钱)也。

    朱元璋乘热打铁,对郭元帅建议道:“是否请孙元帅几个来看看,教他们也如此?以免东门或西门被破。”

    上城进入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个兵,嘱咐说:“元寇先乱放箭,尔等藏在垛后,毋伸头看,以免乱箭射中。待云梯靠上垛口,可伸头谨察。待元兵头颅到了垛口,两人一起用矛刺杀。刺倒后复藏一边,以防敌箭。”

    伺候,无可挑剔,心里自然而然冒出一个重要的念头。

    十天后的一个吉日良辰,朱元璋、马秀英的婚礼在元帅府举行。一进院里张灯结彩,摆满宴桌,宾朋满座。

    汤和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提拔一个当过木匠的做百夫长,组建了工事部队,其中大部分人当过木匠、铁匠、篾匠及砖瓦匠等。

    由于步兵多,战前的下午,朱元璋对郭子兴说:“元寇只有50部云梯,我们上阵1000个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个垛口。其实两人一组,两组守一个垛口即可,轮流作战。我们守25个垛口只需100个步兵,正好一个小队。可留一个小队隐伏在门洞或登城楼梯等待交换,半个时辰或一个时辰交换一次。剩下三个小队放在城下,按规定时辰依次上城交换。弓箭手可以分作两批,按一个时辰交换。”

    此时,郭元帅两名高度相当的亲兵郭兴、郭英作为侍童各持一根点燃的花烛,从门厅右室出来并排前行走下三级阶梯,沿着宴席东西区中间的主道径直走向中堂。两人头戴枣红交角幞头,前扎一朵金色罗花;身穿枣红交领短衫,腰系金黄丝带。

    朱元璋的军事智谋和英勇作战的表现使郭子兴非常欣慰。这次守城不仅胜利,而且部队损失小,因此对他赞赏不已。想到他做亲兵时尽心尽力地护卫、

    彻里不花这个世袭将军打了两次败仗,束手无策,再也不敢攻城。因害怕红军偷袭,他把临时驻扎在二铺的前锋残余部队撤回到大本营总铺乡。

    一天晚上,郭子兴对张夫人说道:“昔日马公与我相交甚好,将女托付于我。今日秀英已大,我不可有负马公,应为她择一良夫。而那些无妻将校,竟无一人如意。倒是身边元璋有度量,性情豁达,又有智谋胆略。虽说丑点,也无大碍。”

    张夫人也看上朱元璋,说道:“妾思亦如此。今日天下大乱,夫君做大事,正应收拢豪杰助尔成就功业。一旦他被他人拉拢,谁能与尔共成大事?”

    朱元璋马上五体投地,磕了三个响头,接着站起来抱拳,认真严肃地说:“义父,尔是我再生父母。义字当头,我朱元璋为尔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彻里不花在城东吃了败仗,次日改攻城南。还是老一套战术——长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进到距墙50米以内掩护。云梯兵推梯靠墙,步兵爬梯攻城。

    孙德崖见元军再次攻城没有撞车,抱怨郭子兴自作聪明,认为壕沟白挖了。谁知到了年底,这种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进入新房堂屋,侍童先入洞房将一对花烛放于婚床前面的圆桌上。在堂屋原本坐着的新娘起迎新郎,并排面向房门。这时,一侧的礼官唱道:“新郎新娘正坐富贵。”

    中堂屏风被一大块红布遮蔽,正中贴着一个大大的金色“囍”字。前置一条红木神案,两端摆设一对高约一尺五寸的青花麒麟纹戏绣球玉壶春瓶,中间放置四块黄杨木灵牌。两块是朱元璋父母的,分别墨写“故考朱公讳五四大人灵位”、“故妣陈氏大人灵位”。两块是马秀英父母的,分别墨写“故考马公讳三大人灵位”、“故妣郑氏大人灵位”。

    后来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证明了朱元璋这句话是肺腑之言,真心实意。

    然后问道:“是真耶?”

    交战时,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从垛口射杀元兵。

    朱元璋知道自己长相丑,做梦都不敢娶媳妇。当郭子兴把自己的重大决定告诉他后,朱元璋楞住了。

    郭子兴和张夫人、张天祐依次端坐屏风前方左边(灵位右手),郭天叙、郭天爵、邵荣、赵继祖坐于后排;孙德崖等四位元帅依次端坐屏风前方右边(灵位左手),其四位总兵坐于后排。中间铺了一块红色地毡。

    交战结果,进攻南门的元军死伤1000多人,狼狈撤退。红军死伤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几个受伤。

    这支红军第一次守城打仗,将帅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排兵布阵。郭帅听了,茅塞顿开:这样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战,劳逸结合,伤亡还少。他当场拍板,就这样布阵。随后指示在城楼、城下燃香计时,烧完两炷香(半个时辰、一个小时),马上通知替换。

    吃了败仗的元军前锋退回二铺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发现壕沟、土墙工事后,层层上报。彻里布花听闻后跑来观看,却看不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没有撞车,也未见过、听说过撞车。因此认为,可能是当元军步兵攻进城后打开城门时,防止骑兵及大部队冲进城。

    夫妇两人意见一致,这门亲事就定了。

    长方形的院子分为东西两区,各摆了八张八仙桌,每桌坐四人。东区的宾客是镇抚郭成、汤和等四人;千夫长八人;百夫长代表十二人;郭元帅的亲兵代表八人。这八人先担任朱元璋的仪仗。西区的宾客皆为濠州士农工商的知名人士。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子兴笑着反问:“义父何时诳过尔?”

    孙德崖他们来了一看,听说是防御撞车攻门,觉得不错,见当天元军没来攻城,马上派人在东门、西门前挖起了同样的壕沟。

    新郎朱元璋微笑着随后。但见他身穿九品官员公服——头戴方顶硬裹翘角幞头,衣著绿色圆领阔袖襕袍,腰悬黑银tuo尾3革带,脚蹬绿色滚边乌皮靴。

    郭子兴发现朱元璋很有军事天赋,又肯动脑筋,决定让他带兵打仗,命他当百夫长,下到汤和的部队。于是,朱元璋带领100个士兵参加了这次守城战役。

    新郎身后两人并排跟着六个亲兵,也是一身枣红新装,头戴罗花幞头,捧着放置礼仪用品的鎏金铜盘、圆银盘、圆漆盘。一行人到了中堂,礼官为向导,引领他们从屏风右侧进入后面中院,沿着回廊走到东厢新房前。

    礼官站于中堂门外左侧,面向院子开始唱道:“婚礼启始,迎新郎入房。奏乐!”列于西侧走廊的器乐班子便吹奏起南戏1欢快紧促的曲破2。

    于是,新郎新娘一同进入洞房。正对洞房门的婚床上放着一条绾着双同心结的红绿锦带。新郎上前床右头端坐,新娘上前床左头端坐。此为“正坐富贵礼”。

    郭子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东门、西门不挖壕沟,南门的壕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请孙德崖等四个元帅前来参观。

    作为义父和老丈人的郭子兴基本参照宋代习俗置办这场婚礼。

    第一次防守城池大获全胜,郭元帅非常高兴,晋升参战的两个千夫长为镇抚。其中一个是汤和。晋升朱元璋为千夫长。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