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攻集庆叛将陈谋杀郭帅 追红(2/5)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建康城守将献城投降。次年五月,金兵掳掠建康城金银财物、焚烧宫殿后北逃。
冯国用答道:“丁奇”主事辎重供给,此卦排位第三,推算的又是攻城,不宜用泽、羊,故用兵戎。
当时,朱元璋私下对冯国用说:冯兄,尔给算算,这次攻打金陵吉凶如何。
第一次攻打集庆前,陈埜先悄悄对他的总管说:“尔等攻集庆,勿力战。等我得脱还,复与元廷合(会合)。”
至元十四年(1277年),撤宣抚司,改设建康路总管府,管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州。
乙奇到中宫,树扎沃土,吉。
随后,冯国用在书案上铺张白纸,提笔写道:
起初,陈埜先写信通告全军降附并非真心。其辞带有激怒众将不从的意味。不料陈兆先和那些武夫将领哪里看得出他的鬼心眼,惟命是从,真心降附。陈埜先自责失误,整天惴惴不安。
冯国用掐指一算:时在立秋下元,节局排序第12。地盘八卦宫排一轮(去8局),剩4局。此局排到第四宫,为巽卦宫,数4。“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首“戊”子定巽宫4。
元明宗(和世?)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下诏把建康路改为集庆路(今南京)。
冯国用把这份记录拿给朱元帅看,解读呈象的寓意时说道:“中宫”象征金陵城,乾卦当指我军。乾卦本象为天,衍生物象为马。因“丙奇到乾宫”排第二,故乾卦取象“马”。“明火烧马”于我军不利。兑卦本象为泽,衍生第一物象为羊,别象有兵戎。此番攻城恐怕难胜。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无妨。金陵乃大城,不愧是“沃土”,首仗难胜也在情理之中,迟早皆要攻破,不理它。不过,此事不可泄露他人。把它烧了。
阴遁,“三奇”之子顺九数排布:乙奇布中宫5,丙奇布乾宫6,丁奇布兑宫7。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问道:兑卦为何不用泽、羊?月照泽、羊,岂不是吉祥?
立秋阴遁,“六仪”之子逆九数排布:戊仪定巽宫4,己仪排震宫3,……癸仪排艮宫8。
他说:“江宁江山雄伟形胜,实为帝王的住处,自五朝以来多为都城。今日天下形胜之地,唯西有长安,逼近西夏北戎,与河东土壤相接。而要有昔时险阻牢固之利,则建康为都之理无可质疑。在下朴实谨慎的判断来自内心深处,望早定其议。以便控扼沿河江淮之险,保有东南,制御西北,任使材智,养民训兵。此是最急之务。”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赵构下诏移驻江宁府(今南京)。
丙奇到乾宫,明火烧马,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南宋守卫建康府城的马、步军都统徐王荣、翁福等降元献城,始设建康宣抚司。
从此,秦淮河在上水门(东水关)向南、向西分流。流过城南的成为主流,西流入城的因微弱而变成支流。城东护城的河水宽约25丈(约79米),深约4米。
按照惯例,“丙奇到乾宫”名为“火到天门”,呈象凶。“丁奇到兑宫”名为“玉女受阻”,呈象平平。
“中宫”数5,五行为“土”。冯国用认为:“中宫”象征金陵城,“树扎沃土,吉”意味凡是驻守金陵(富庶之地)都是吉象。
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抗金名将知枢密院事张浚上奏说:“东南形势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临安僻居一隅,内则易生安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请圣驾秋冬临幸建康,扶三军而图恢复。”
丁奇到兑宫,月照兵戎,平平。
1355年秋七月初一(乙酉日)清晨,两支部队出发,初三傍晚到达集庆城下。陈埜先的部队攻打一阵,死伤近千人,压根就攻不上去。张天佑虽然尽力攻城,死伤两千多,也没有破城。他不敢继续攻打,担心这样下去,这一万郭家军就赔光了。于是休整两天,无功而返。
为了减轻洪水威胁,南唐官府在城外开挖壕沟25里,分流秦淮河。城南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顺便将其挖深加宽,与城东秦淮河(护城河)连接。并在西头向北延伸到下水关处。夏季涨水时成为洪水的干道,泄洪进入长江。平时作为城南和城西的护城河。宋元时叫龙江,如今称作外秦淮河。
做好各项准备后,朱元璋决定攻打集庆城(金陵)。他命张天佑率部一万人马攻打东门,令陈埜先的一个总管率部一万人马攻打南门,由总兵赵继祖指挥。朱元璋对陈埜先不太放心,没有让他前行指挥。
出征时间定在农历七月初一。
五月初八,高宗一行先驻伴城西南凤凰台侧的神霄宫(即保宁寺),并以此地古名“建康”而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六月,迁居原江宁府治所改建的行宫。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宋高宗最后一次来到建康,仍命众臣赴都堂集议定都之事。争议不决,高宗降旨再交群臣讨论,结果群臣皆不能言,只有请高宗回浙西。二月初六,宋高宗离开建康返回临安。
在这种盛赞建康的情势下,绍兴七年三月,宋高宗在岳飞的护卫下第二次来到建康(今南京),进驻新修的建康府行宫。
早在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主战派李纲在一份奏章中建议定都江宁府(今南京)。
八月庚申日(初七),朱元璋召集镇抚以上将领开会,再次讨论攻打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