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担当就要特别能攻关(1/5)

    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干部的最好检验。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党员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问题意识淡薄。如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问题是最好的清醒剂

    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活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时代和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时下,一些干部不敢直面问题,害怕甚至掩盖问题,不善于发现、研究和回答问题,或搞一言堂,不允许百姓提出问题、表达不同声音。纸里包不住火,问题一拖再拖终归不是办法,甚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问题其实是最好的清醒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剂良药。实际上,每年的“两会”上,那些有分量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无一不是代表委员们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个别领导干部中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怕本单位、本部门出问题。这种担心不能说不好,但有的人由于怕出问题,遇到矛盾绕着走,该干的事不干,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有的遇事不是从工作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而是计较个人得失,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消极应付;有的出了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不是想方设法解决,而是千方百计回避,甚至为掩盖问题不惜采取欺骗的方法。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减少和解决,反而会使矛盾越积越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正视问题。

    党的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带着问题干,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领导者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我们当前解决一切问题,都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地区实际和单位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同时要把握好问题的轻重缓急,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以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

    广大老百姓看一个人是不是好干部,往往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其做了什么,是否办实事,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最能考验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特别是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直面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知难而进,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找问题,找准问题,找具体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道:“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做任何工作,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这个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过程。发现不了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一种创新,而解决问题是一种执行力。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切入点,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善于发现问题是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经验和实践积累的折射。如果问题找不到、找不准,就会越积越多,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不仅工作难以推进,解决成本增加,甚至会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只有把工作中存在的根本性、瓶颈性、深层次的问题一一发现、挖掘出来,才能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尽早谋得求解之策、发展之举。

    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

    当前,在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作风不强等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党员干部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不能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成绩、不看问题,甚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更不能自欺欺人、文过饰非,对存在的问题遮遮掩掩、回避隐瞒。应当看到,勇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是党性强的表现。只有触及灵魂和思想深处,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扫除、大清洗,才能切实查找到突出问题。发现和找准问题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广泛深入谈心,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是发现和找准问题的有效办法。重点是自己找,要以党章和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既要查找工作层面的问题,更要查找作风和思想层面的问题,既要查找“虚”的问题,更要查找“实”的问题。决不能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缺点,拿着听诊器只听别人毛病。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打开心扉,把那些平时藏着捂着掖着的东西,来一次彻底晾晒。要发扬整风精神,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真心诚意征求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