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担当要狠抓落实(1/5)

    担当不仅是挂在嘴边说说,在心里随意想想,而且要付诸实践、抓好落实,在平常的实践过程中养成一种习惯,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如果一个党员干部抓落实中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是抓不好落实、谈不上担当的。抓落实要敢于碰硬、迎难而上,也要因地制宜和创新观念,还要敢于牺牲,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怕麻烦者,不抓事,最终误了事,领导批评,群众不满,结果更麻烦;怕碰钉子者,不揽事,结果是事事干不成,事事碰钉子;怕吃亏者,不干事,结果是一事无成吃大亏;怕得罪人者,讨好少数,结果是得罪了多数。当党员干部将担当作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才能尽显风范,有可能真正成为尽责有为的好干部。

    ★充分认识不抓落实的危害

    狠抓落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狠抓落实”,是各地各部门布置任务时经常强调的要求。许多会议、讲话和文件,往往离不开“狠抓落实”这一条。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抓落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积极的成效,但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干部不抓落实或抓不好落实的问题。一是“浮”。工作作风漂浮,不深入、不踏实,犹如墙上芦苇、井中葫芦,立不起来,沉不下去。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工作要求照抄照搬,不结合实际,不研究问题,文件和讲话中充斥着套话、空话。满足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缺少严格的督促检查。二是“懒”。没有争创一流业绩的劲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缺乏敢闯敢干、改革创新的精神,办事拖拉,不讲效率,该抓的事不抓,该管的事不管,该干的事不干。三是“散”。作风涣散,组织纪律性差,随意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甚至无视其科学性,割裂其完整性,只取所需,为己所用,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四是“粗”。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抓而不实、抓而不力,满足于“差不多”。五是“怯”。水平低,能力差,一遇问题就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怕字当头,患得患失,一提落实就发怵,碰到问题躲着走。六是“吹”。爱说大话,好放空炮,光打雷不下雨,习惯于坐在屋子里豪言壮语,只有唱功,没有做功。七是“虚”。华而不实,虚报浮夸,摆花架子,搞假招子,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工作没做多少,汇报却头头是道。

    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很有意见,也深感忧虑。如果我们不加以反对并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积弊成疾,就会导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不到实处,发生政策落空、政令不畅现象;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停滞不前,错失发展机遇;导致干部作风松散浮夸,损害党群关系;导致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引发严重的突发性和群体g事件,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落实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既不会自动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实不落实,关系事业成败。狠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抓落实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到全党面前。从这样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狠抓落实才有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担当的本质是一个实践问题

    曾国藩曾说:“天下大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挺就是担当。担当须实干,这是曾国藩人生的深刻总结,也正是担当的内在要求。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如果缺少落实的观念,那么,任何缜密的计划、完善的措施、正确的政策、严格的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如果缺少落实的观念,任何创新的思路、有效的方法、重要的会议精神,都只是“画饼充饥”;如果缺少落实的观念,任何辉煌的前景、宏伟的蓝图、理想的目标,都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老百姓说得好:“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

    老子《道德经·》说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人讲: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实是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二是反过来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无论是正过来还是反过去,它所强调的还是一个人要有责任,要有担当,要狠抓落实。担当,要努力办好小事。担当事业应在每一个细微环节上倾尽心力、精益求精。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的“环大西洋”号海轮遇难沉没后,人们通过海轮上遗留下来的记录资料发现,在这场事故中,船上1名船员每个人都只做错了一点点,然而就是每个人的这一点点,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每个人在小事上多一点担当,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细节决定成败,不要忽视小事。担当,要勤勉办好实事。担当既是一种状态和过程,也是一种成效。弄虚作假、哗众取宠、跟风作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袁隆平大学毕业后,把广阔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实验室,几十年如一日泡在稻田里,用辛勤的汗水培育出了强优高产杂交水稻,靠勤勉和务实,担当起了解决中国和世界人口粮食问题的空前重任。务实才是真担当。担当,要尽力办好难事。办难事,是检验担当水平的重要标尺。担当难事,倡导的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困难找借口。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完成党的目标任务,抓好落实工作,领导干部要“言必信,行必果”,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安排的工作立即办、重要的工作优先办、复杂的工作稳妥办、困难的工作设法办、琐碎的工作抽空办、分内的工作自觉办、想到的工作主动办、所有的工作认真办,做到时时刻刻想到落实,时时刻刻注重落实。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

    当前,我国改革攻坚仍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不少。敢于面对矛盾,善于解决难题,应当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因此,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改造自己,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惑能够稳得住心神,面对各种利益的纠缠能够守得住操守。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党员干部要经常到基层一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到矛盾多的岗位,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意志、砥砺品质,在处理复杂矛盾问题中不断提升素质能力、培养担当精神。要注意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引导党员干部以从严从实的精神改进作风,反对假大空、杜绝庸懒散、力戒私奢贪,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把担当精神体现在提高执行力上

    执行力是一个对终极效果的评价。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施政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一是执行。推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既要有正确科学的决策,更要有坚强有力的执行。执行力的一大命题就是它是对终极效果的检验,执行力的强弱和我们的工作效果息息相关。执行力的强弱,不仅体现执政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发展速度的快慢,同时也决定着发展质量的好坏。执行力强工作就有成效,执行力弱就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发展。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