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绝望的果脯部队(2/2)
与此同时。
三个月过去了,只剩下三千八百人了,减少了一千两百人。
他楚云飞能不知道?
直接花钱买人,方立功一度不知道如何吐槽。
驻扎在吕梁山区某座县城的八团,楚云飞向参谋长方立功问出了这个问题。
阎长官带领十二万大军,在吕梁山脉坚守,等待局势回归。
三三九团长语气依旧平静。
汤军团参谋部。
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就开始有大量士兵直接离开部队,加入八路军。
然后,自己这边居然觉得划算,一茬一茬的主动卖出去。
即便对方不直接开价买,结局也一样。
方立功下意识想阻止。
这个价格,楚云飞都觉得可悲。
团长可是黄埔第五期··
将银元换算成八路军的冀南币,更是只相当于不到三百块。
没有阵地,扛得住几十门105级别的重炮轰击么?
士气大降。
八团还剩下多少部队。
再说了。
方立功,还真到对面去招募过士兵,但是嘛···结果造成了八团流失一百多个士兵,其中还有很多老资历士兵。
三个月的驻扎。
而这仅仅是基础津贴。
楚云飞长叹一声。
“去。”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还以双方是盟友,大家都是中国人,到哪儿打鬼子不是打鬼子开脱。
但是晚了。
方立功骂道。
“让他们吃饱,穿好。”
自从李云龙那伙人开始搞小动作,晋绥军的日子突然就不好过起来,
何等的可悲。
而此时··
散装的小米,高粱,甚至可以买到三百多斤。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
以当前的局势,
驻扎。
“我们,还有多少部队?”
就在此时,一个通讯参谋跑步过来:
即便以如今最高的美国本土银价,一盎司白银七十五美分,五十大洋,也不过相当于三十三美元。
抗战之前,就跟着团长一起干的,是团长一手带出来的手下。
“如今晋绥军变成什么样子了,你还不知道?”
让团座问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站在团部的一位副营长。
方立功顿时沉默。
参谋长没有犹豫,语气斩钉截铁。
“算了。”
侵蚀至今,已经有三个月还多,卖出了超过三万多人,你派部队去进攻,是去进攻阵地,还是去送援军?
什么是国?
“团座,我知道我对不起您,对不起党国,但我想打鬼子,我想,让我的家人,我的同胞,让全国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
一位少尉参谋看着自己手里的一万法币军饷,默默的苦笑了一声。
不仅仅是土地,是国土,还有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老百姓。 “您··”
但八路军完全不理会。
是的。
“战斗准备?”
并且还说,双方士兵都可以互相往来嘛,
人家和平占据郑洲附近一座县城,甚至还直接当场扩军一个团,现在终于感受到危机了?
一茬一茬的士兵和军官被卖掉。
鬼子几十万大军,携飞机重炮坦克,发起攻击,占领了太原,破坏了太原兵工厂,虽然重创了晋绥军,但最后都没能击垮晋绥军。
但什么是家?
一月份,只有一小部分士兵偷偷逃走至八路军那边,团长虽然向对面发出严厉质问,要求归回逃走的士兵。
“报告。”
方立功苦笑一声。
“哎···”
实际上,每个月拿到手的,一个新兵每个月拿到手的,大概是一百五十块。
晋绥军变成什么样子了。
五十大洋一个普通士兵。
楚云飞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在八路军那边,即便是最普通的,刚刚入伍,还在训练中的士兵,每个月都有一百块的基础津贴,能买一百斤精包装大米。
“走吧。”
管中窥豹。
“我知道在,这违背党国。”
无非是时间慢一些而已。
参谋长大惊。
三三九团团长和参谋长疑惑对视一眼——现在鬼子缩头防守,闭门不出,他们也根本没有进攻的能力,还能有什么战斗?
至于原因。
这支部队,他早就待不下去了。
楚云飞则是挥了挥手:
鬼子,八路军,果脯部队犬牙交错,大家还都处于内陆,交通网交织,人口流动谁也无法阻止。
军心涣散。
“就算留下来又如何?”
因为他们和土八路驻扎在一起。
但··
最后,楚云飞挥了挥手。
时至今日,晋绥军战斗力,恐怕比一年前弱了七成。
如今,竟然提出,要离开八团,参加八路军。
对方拿出了一个士兵两个月的军饷,那边叫津贴两个月。
三天前,命令三三九团去进攻,结果,整个团一千多人,直接就加入了对方的部队。
面对自己心腹手下的问题,楚云飞沉默了了很久很久。
“能留多久?”
···
但现在。
开的价钱太高?
能做到么?
···
毕竟,在晋绥军这边当兵半年,都比不上在隔壁李云龙那边当兵一个月。(本章完)
开始想办法了?
“你要去么?”
部队压上去?
“团座。”
“经济啊1
“他们也太无耻了。”
“但是团座,您说,如果我们打跑鬼子,清除其他武装势力,党国能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像对面八路军根据地一样的好日子么?”
八团巅峰时期,也就似乎40年年末,总兵力是五千人。
晋绥军如今的状况,原因是因为,李云龙那伙人直接花钱买?
你拿什么和人家打?
“三千八百人。”
郑洲。
他能看见对岸八路军的变化。
他黄埔五期毕业的,文化水平达到大学生,在果脯部队服役十几年,深谙果脯体系内部沉疴的楚云飞能不知道?
随后他冷笑一声。
“我想带着全团弟兄们一起去。”
“军部命令,让你们做好战斗准备。”
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
三营副营长。
早已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