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回收站 第35(1/1)

    陶婆子还在对太阳灶好奇不已呢,一边上手摸一边嘀咕。

    “太阳灶?难道是在这个银亮的锅里点柴火的?”

    江易把小锅放在太阳灶上,在里头添上了水。

    “这个银亮的锅能反射日头,日头上的光都照在这小锅里,水就能烧开了……”

    陶婆子口瞪口呆,万分不信。

    但既然大爷都这么说了,她又不好反驳,那个欲言又止的模样也是实在让江易看乐了。

    就先把菜刀递给陶婆子。

    “才刚寻了一回,找出来这番邦刀,看着轻快,你试试,趁手的话以后做饭就用这个。”

    陶婆子接下来一看,只见这刀不过比巴掌长一点,刀身雪白,刀背上还印着花,竟是把陶瓷刀!

    陶婆子好笑道,“大爷,这可是把瓷刀,只看着好看,哪里能切菜切肉的呢?”

    这不闹着玩的么?

    使点大劲,还不咔嚓断了?

    江易也笑道,“陶婆婆先拿去灶房试试再说。”

    陶婆子半信半疑地进了灶房,正好手里有菘菜,就先把刀洗了一遍,擦得干净,再去切菜。

    这一试……陶婆子不由瞪大了眼,这刀可比搁在案板上的笨菜刀可快多了!

    轻轻一刀切下去,菜就脆生生的成了两半。

    陶婆子惊得提起刀来左看右看。

    “番邦的瓷器竟也这般利害?”

    江易笑道,“这种瓷刀制作费力,在番邦也不是人人都用得上的,要不是刀背上有了缺损,那番商估计也舍不得送人了。”

    陶婆子咂舌不已,“虽有一点缺损,这刀也是把极好的,换成我,打死也舍不得送出去。”

    江易笑着出了灶房,接着回卧房补觉。

    陶婆子做好了早饭,就到墙根喊了于二娘一声。

    于二娘绕到大门进了院,走了几步就看到天井里的太阳灶。

    只见一个银色的大锅斜放在地,大锅的中央支出去一个铁圈。

    这铁圈上呢又架着口小锅,小锅里蒸汽升腾……

    这般景象,着实古怪之极!

    “陶婆婆,天井里怎么有口大锅?大锅上为何又有小锅,小锅里放的是什么?怎么还冒着热气?”

    陶婆子一拍大腿,“呀!这是大爷说的太阳灶!锅里头是放的水呀!”

    她放下碗就跑去看,这一看,就看到了小锅里原本的水已经只剩下个锅底,正冒着水泡呢!

    陶婆子惊得张开了嘴,“这可真神了!连柴火都不用,竟真能烧起来!”

    话还没说完就看到于二娘要伸手去碰,她赶紧拉住,“大爷交待过,这个不能用手碰,看烫着了!”

    她跑回灶房,寻了两块破布,用水打湿了裹在手上,这才将那小锅给端下来。

    她把半锅水端回灶房,把里头的水倒在了碗里,这才用手去摸碗,感觉到热乎乎的,又激动起来。

    “二娘子,有了这个什么太阳灶,可能省多少柴火?”

    如今的粮价涨了,柴灶也跟着涨了一点,要是一年四季都省下了上灶的柴,那能省多少银钱的呀!

    于二娘也笑嘻嘻地点头称是,可目光却闪过一抹深思。

    这个姐夫,跟从前那个姐夫,是越来越不像了……

    江易昨儿忙活了一夜,虽然成果不大,但架势摆足,屡败屡试,到了早上才发现头重脚轻,因此吃早饭的胃口也不大好,跟二人说了几句话就又去补觉了。

    睡梦里就梦见他开了一辆特别拉风的越野车在山林里疾驰……

    然而跑着跑着,挡风玻璃就碎了,方向盘掉了,轮子一个接一个地骨碌了。

    “大爷!大爷!”

    江易再听到陶婆子的喊声醒过来,就已经是该吃中午饭了。

    这会儿他算是睡饱了,起来梳洗一番,狼吞虎咽吃了饭,就接着去工作间干活。

    晒在工作间窗台的太阳能板灯在亮着,充电宝的指示灯显示已经充满了百分之五十,看起来这个型号虽然过时了,但还是能顶大用的。

    江易再看向他的手□□车。

    两个车轮子和底座已经组装完毕。

    手刹也安装完成了。

    看上去,已经是个合格的平板车了。

    他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怎么把车厢组装起来。

    之前他在回收库里,很是对比测量了一番,生怕拿到不合适的材料,回头再扣他绿叶币。

    然而这八个合金空心管子,还是出了点问题。

    长度有点不合适了。

    这种合金的管子,用电动切割刀,三两下分分钟搞定。

    然而他现在就算有电动切割刀,也没电啊!

    他这个太阳能板输出的电压,根本就带不动电动切割刀!

    怎么办?

    为了不暴露,他只能再去回收库里找找金刚石砂轮,纯手工打磨了。

    作者有话说:

    大晋王朝(30)

    两个少年背着一天的收获来敲门的时候, 江易已经把车厢的框架搭了起来。

    他现在面临一个难题。

    如果车厢的车壁用合金的话,整个车子就会很重。

    要是用pvc的话,重量是减轻了, 但坚固又不如合金。

    而且pvc这种材质在大晋朝又没有, 行走在外,也太过招摇了。

    正想事呢,就被柱子和虎头敲门给打断了。

    不过在点算了他们采集的东西以后,江易付钱的时候,突然就想起来。

    “虎头, 你家可是做木匠的?”

    刘虎头愣了下,“啊,是的。”

    他还没反应过来,柱子已经想到了,立马用胳膊捅了小伙伴一下。

    “对的,虎头他爹, 他大哥, 还有他,都是学木工的,他家里还开了个小木器铺子哩!”

    这憨憨,江掌柜既然这么问, 肯定是有什么木匠活呗!

    上次不就是把砌墙的活交给石爷爷么?

    肥水不留外人田,这次肯定也是来活儿了!

    江易就问,“你家里做木器的时候, 可有用到上漆的地方?”

    刘虎头这会儿也明白过来了,赶紧答话, “上的!上的!有的就上清漆, 有的要上别的颜色的漆, 只看客人有什么需要了,不过一般都是红漆,瞧着喜庆。”

    江易又问,“你家的木器铺子,可做过马车?”

    刘虎头这一下就被问住了。

    马车这么贵重的大物件,他家好像还真没做过……

    “呃……这个……”

    柱子听他吭哧的着急,抢先道,“他家常做的是打箱笼,木床桌椅这些……马车虽没专门打过,不过有一回我倒是见刘叔给人修过马车……”

    刘虎头感激地望向柱子。

    果然是好兄弟啊,他自己都差点没想起来的事儿,柱子倒是记在心里啊!

    江易就道,“今日天晚了,明儿去你家铺子里买些漆。”

    刘虎头眼睛亮晶晶的,不住点头,“诶!好!那我回去就告诉我爹!我家里有现成的好漆呢!而且我爹还会调好几种颜色!”

    因江易是虎头挣钱的金主,刘家对江掌柜的到来十分看重。

    江易刚到木器铺门口,就被眼尖的虎头看到,迎了出来,刘老爹更是放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为江易介绍着自家的小铺子。

    刘家人做木匠营生也有好几代了,手艺是没得说。

    刘家的老爷子,当年那就是背着三件木匠工具独一个地来到凤柳城,就靠着一手木工活儿在城里安了家,到了刘老爹这一辈,更是借债买下了城里这处房产,前铺后家的算是扎稳了根。

    只是后头刘老爹生了三儿一女,家里孩子多,这日子就过得紧巴。

    好不容易孩子们大一些了,大儿子又要娶媳妇,聘礼婚事一办,攒了好几年的钱又空了。去年刚刚缓过气儿来,想着给虎头攒攒银子吧……今年又遇上旱年,粮价上涨。

    粮价涨了,别的物件也跟着涨……

    可他们家的木器价却没法涨啊!

    年景不好,大伙儿都是能省就省,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木器又不是什么十万火急离了不行的,不涨还没人买呢,涨了就更别提了。

    说句丧气的话,这两天,整个铺子挣的钱,还不如虎头一个人挣的多呢!

    江易看到铺子里摆放着各种木器样品,桌椅箱笼案几等等,做工细致平整,雕花精美繁复,虽是民间手工艺人,也自有一番古风古韵。

    刘老爹带着江易看了几种上漆的效果。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