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5(3/3)

    天上人间潜规则

    刘穆之收起了笑容,平静地说道:“因为刘裕的理想,是能实现我们内心深处,曾经在知书学礼时有过的梦想,那就是天下大同的王道乐土,这个乐土,不是少数人压迫和奴役大多数人的那种现实的天下,而是人人如龙,就如同你那桃花源这篇文章中的天下。渊明,你自己写出如此的篇章,除了想要暗讽我们征兵收税的这些所谓暴政以外,难道就没有一点自己真正的理想吗?”

    陶渊明的身子微微地颤了一下,眼睛也眯了起来,喃喃道:“怎么会没有,但是只要天下的皇帝,有贵族在,就注定了是要人统治人,人管理人,那种没有管理的村庄,乐土,只能出现在我的幻想与诗歌之中。穆之,我们读书是要有理想,要有心中的天国,但做事,还是得务实。”

    刘穆之摇了摇头:“君子每日三省自身,是为了反思自己的不足,先管理好自己,再管理好别人,所谓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我辈士人应该做的事,但齐家和平天下不是要奴役和统治别人,不是要让别人没有文化和能力,只能受自己的控制,那这样的天下人,和野兽有何区别呢?”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连野兽我们都可以驯化,其实对于人也是一样,这个世道,如果没有人力可以驱使,让他们做事干活,那我们这些不事耕作的士人,贵族们,又如何生存呢?如果我们每天要跟农夫们一样做繁重的体力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尘土一把汗,我们还如何做得了学问?如果生存是如同牛羊一样吃尽苦头,只为了能活下去,那我们作为人,活在这世上的意义又何在?”

    刘穆之叹了一口气:“因为自己要活得轻松愉快,要当人上人,所以就得更多的人变成牲口一样地来吃苦受累,供应自己,慢慢地,人上人的日子也不满足了,想要长久的寿命,与天地同寿,修仙问道,这就是天道盟的来源吧。”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是潜藏在每个人的人性深层的东西,即使没有天道盟,这种想法也会有,还有,我接触了太多底的百姓,也清楚他们在内心的深处,仍然是有欲望,有企图的,他们也不想当牛做马,也不想受苦受累,他们也想过那种不劳而获,驱使他人的日子,一旦让他们坐到了你我的位置之上,他们可不会象你和刘裕这样大发慈悲,去拯救别人过上好日子呢。”

    “就象京八兄弟们,大多数以前不也是贫苦的百姓,甚至是庄客佃户吗?刘裕费尽心思地想要拯救他们,想要让他们脱离贫苦的生活,过上好日子,然后和自己一样,去帮助其他的穷苦兄弟们,打出一个清平世界来。”

    “可结果如何呢?别的人我不举例,就说两个,一个刘裕自己的亲弟弟刘道怜,一个是魏顺之,这两个都是刘裕从小看到大的兄弟,也是贫苦出身,本事一般,但跟着刘裕也混了些功劳,最后官至州刺史,郡内史,可以说是翻身上位,成为人上人了。”

    “但他们当了大官后,难道造福百姓,去拯救穷人了吗?穆之,你比我更清楚,这两个家伙上位之后,贪婪无度,比以前世家子弟们当官更加贪婪,对百姓,对地方的豪强是极尽搜刮之能事,他们当了官后,当地人不但没过上好日子,反而比以前都不如,你可别说我是编故事捏造事实,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实事。所以,不要以为穷人翻身后会对别的穷人好,实际上,大部分穷人是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以前和自己一样的穷人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你说得不错,京八兄弟里忘本的人很多,这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教育他们,让他们知书明礼的原因,但这不是他们的错,那是因为他们世代被欺压,被奴役,如同牛马一样,所以一朝得势,当官为吏后,不知道如何用手中的权力来与他人相处,更是害怕失掉手中的这些富贵,搜刮是为了子孙后代积累财富,让他们不至于以后当不了官时,象自己以前那样重新过上苦日子,这一点,只有通过教育来解决,只有天下太平,我们的物产能更加丰富时,才能让所有人不再贫困,不再受苦受累。”

    陶渊明不屑地摇了摇头:“你怎么比写桃花源记的我还要天真?这天下本就是弱肉强食的,自秦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过,就算没有战乱,没有纷争,那一亩地产三石粮,也是无法改变的事,不靠了大量的人力来耕作,哪可能让天下人吃得上饭?一旦天下人多,地少,到时候总会有饥荒的,人没的吃,就会跟野兽一样,聚众作乱,攻击他人,抢夺粮食,这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能。”

    说到这里,陶渊明长舒了一口气:“就算是成了神仙,也要享用人间的香火才行,不然神仙的法力也会慢慢地衰弱和消散。这恐怕就是天道盟总是要在修长生之余,需要调动天下的人力物力来供应他们的原因吧。”

    刘穆之微微一笑:“要天下的人力物力来供应他们,又不想承担对天下人的义务,不去管理和抚御民众,不去劝课农桑,让天下人变得更好,这样的香火,有谁愿意供奉呢?”

    陶渊明笑道:“这些所谓的世俗之事,就交给人间的君王贵族们,或者是宗教领袖们来做呗,他们在人间可以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享受着现实中掌握人生杀大权的那种快乐,只不过,这快乐不能太长久,人生苦短,会换新的人间君王与统治者,而受他们奴役和统治的百姓,也是一波波的换,几十个春秋,转眼即过,活得太久了,那君王会起长生之心,百姓也会再难忍受这世间之苦,一旦人间的秩序失衡,天上的神仙们也过不好日子啊。”

    文化技术散天下

    刘穆之轻轻地“哦”了一声:“那按渊明你的看法,这人间的寿命长短,其实就是上天的神仙们所控制的,为的是在他们醒悟过来,开始挑战上天诸神之前就让他们死了,换一批新的人来供神仙们奴役和驱使吗?”

    陶渊明摆了摆手:“这些是天机,不是凡人所能窥探的,我说的这些,也不过是以前看过不少道家和庄子的典籍后的个人想法,只不过,我一直觉得这世间是有天道,有秩序的,凡人最好不要轻易地挑战,就象这尊卑贵贱,按这一套来行事,那人间就不会有太多的纷争,各安本份,顺应天命,方能长久。穆之,你应该知道,让没有能力的人生出不应该有的野心和欲望,是很危险的事,所谓人心不古的结果,就会是天下大乱,你争我夺啊。”

    刘穆之摇了摇头:“渊明,你似乎是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人间的工艺,技术,是可以向前发展的,就象上古先秦的时候,我们还在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再早的三皇五帝时期,恐怕大家都是在用石器,而现在,我们用的是铁器,安知以后不会有更好的,更锋利的器材,为我们所用呢?”

    “又象是机关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驱使木甲机关人甚至是铁甲机关人行走,诸葛孔明更是能发明出木牛流马,千里运粮,而妖贼的战船也能做到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巨舰,这些技术,岂是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人们,所能想象的?”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机关术不过是春秋战国时的鲁班所传下来的古代技法罢了,并没有什么好发展的,不过是把失传以久的技术给翻了出来,就有如此的本事,不过,这些东西更可能地是用于战争,用于杀戮,而不是用于改善民生,不然的话,为何这些技术和本事,这千年以来消失不见了呢?”

    刘穆之微微一笑:“因为拥有这些技术的人,出于藏私的考虑,把机关术这些本可造福万民的技术,给隐藏起来了,就象是四书五经,古代典籍这些,一向只能是贵族和士族才能学,普通平民百姓,家无藏书,没有私学,是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知识的,而这些工匠技术,很多也只是工匠家族单传,惟恐被外人学了去,那自然就是无法普及天下,一旦子孙断绝,这些手艺,也就没了。”

    陶渊明的眉头微微一皱,他意识到了些什么,沉声道:“那按穆之你的意思,这些技术是也要跟文化一样普及到天下,让所有百姓都能学到?”

    刘穆之正色道:“是的,如果说文化,知识是因为无法大规模地把书本给抄录,不能做到很多书籍去教化众人,所以被士族所独有,但这技术,手艺,是不用这样限制的,只要能放开这种师徒相传的小规模传播模式,变成大范围地学习,让天下人都有机会学到这些技术,有志之士对其进行研究与发展,加以改进,那就不会有这种技术失落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