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61(5/5)

    斗蓬冷笑道:“当年石峁城的部落守将引第一代鬼方入侵,攻破陶寺,然后被大水冲淹之后,这个部落不知所向,搞不好就是周部落干的,事败之后,他们逃到蛮夷中间,一去千年,只有有易氏部落这样与商朝结了大仇的部落才会这样,所以,我一直相信,那个石峁的叛徒部落,就是当年的周部落呢。只不过,过了这么多年,他们还是没什么长进,甚至比起当年更加弱小。连自己祖传的农耕本事,都丢掉了。”

    老祖平静地说道:“不管是出于什么猜测,不管周部落是不是当年石峁城的叛徒部落,总之,现在的周人,只是西羌里一个相对较小,也比较弱的游牧部落而已,他们没有农耕的条件,时间一长,自然也忘了这门手艺,与其他的西羌部落没有区别,而且也因为自己曾经是夏朝的部落,被商朝扣上夏朝余孽的罪名,攻打过,也没少抓他们部落的人,去当人祭,这迫使周部落越逃越远,当鬼方部落东征之时,他们已经逃到今天的天水,张掖一带了,算是远离了商朝的势力。”

    “可是没想到,离了商军,却来了鬼方,人家不是来抢他们的人和牲畜,而是直接要他们的命,占他们的地,这逼得周部落四处迁移,在后来的百余年间,几乎换了十几个地方,每次刚刚能立足,就又要给驱逐了,和当年他们逃离商军打击的方向相反,这回他们是一路向东。”

    “而商朝在这时候,为了在西部关中的方向,防御这些鬼方残部和西羌部落形成的一个新的种族,噢,我们后来把这些人叫成犬戎,这些犬戎有着鬼方部落的战车技术,也有羌人的庞大人口,虽然部落之间攻伐不断,难以形成合力,也不象鬼王这些正宗的鬼方嫡流一样,能有各种法术和祖先的庇护,哦,对了,顺便说句,随着鬼王的战败,几十个核心鬼方部落的消亡,那些跟随他们来到北狄草原的守护神和历代祖先们,也随之消亡,所以说上次的商鬼之战,不止是人类的攻伐,也是场诸神之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正派道仙们才会选择在此战中站在商王这边,最后请出成汤上身,也是正道诸仙们的法力。”

    黑袍哈哈一笑:“如果只是人类之战,那鬼方也没这么可怕,战车这东西,上古就有,没有太多新奇的,只不过鬼方部落集合在一起,有几百上千辆的战车,对整个中原都是巨大的威胁,可如果只是一个个小部落,那也就数十辆而已,形不成太大的风浪。再没了那些鬼方邪神的保佑,不要说商朝王师,就是商朝放在关中地区的那些仆从方国,也足够对付他们了。”

    斗蓬突然说道:“恐怕,有不少鬼方的邪神,在部落灭亡之后,也转而加入到商朝这方,一如他们归顺商朝的一些族人一样吧,我记得老祖前面说过,很多残忍的祭祀之法,是鬼方部落带来的。”

    老祖点了点头:“确实如此,不愿意加入商朝华夏一方的鬼方邪神,烟消云散了,一如那些不愿意投降的鬼方部落,非死即灭,但愿意归顺商朝的鬼方部落,和他们的守护神一起,被武丁和后续的商王们册封为诸侯,一如北狄部落一样,而他们定期进贡的除了有税赋,特产,人牲之外,也要交出部落里的一些秘法邪术,商朝从此人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不过较好的一个事情是,有了驱除和湮灭一些怨魂厉鬼之法,从此商朝定都朝歌,基本上不用再因为厉鬼作祟而迁都了,这也算是平灭鬼方之战的一个意外收获。”

    黑袍的眉头一皱:“这真的是收获吗?我看到的历史结果却是,有了驱鬼除魂之术后,商朝以前因为顾忌厉鬼作祟,而相对来说较小的祭祀规模,一次性杀祭数十人,很快就变成了一次性杀祭数百人,甚至是上千人了。祭祀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甚至平民百姓为了造个新家,都会杀几个奴隶作为镇宅之祭。朝歌城无日不杀人祭祀,如屠牛宰羊一般,而商朝的血债与罪孽,也是十倍,百倍于从前。”

    斗蓬点了点头,说道:“是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牲需求,商朝也是开始四处征战,东西南北到处用兵,武丁死后,他的子孙们很快又开始和淮夷毁盟,再次对东夷方向用兵,而北方的北狄部落那里,西边的犬戎部落那里,也是他们定期取得人牲的地方,为了用兵,他们把不少本方的贵族,或者是前来投奔的部落,封为诸侯,远赴边关,让他们与各路蛮夷作战,而税赋,则以人牲代替了其他的物产,除了周部落这样主动来归队的外,赢秦部落这样的,也成为西陲大夫,出镇关中。”

    赢秦乃是伯益后

    黑袍的眉头一皱:“赢秦部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啊。他们是伯益的后人,也是商朝最重要的盟友和大将,甚至在最后纣王灭亡时,天下大多数的诸侯都背叛了商朝,只有赢秦部落还站在纣王一边,大将恶来为之战死,只不过,为何商朝建国几百年了,这赢秦部落还只是一个西陲大夫呢?”

    老祖微微一笑,说道:“说起这赢秦,哦,秦是后来的事,现在还没这个称号,说起这赢氏部落,其最早的祖先,乃是与大禹同时期的柏益,这柏益是尧时期的大法官皋陶之子,辅佐了大禹一起治水,有很大的功劳,在大禹登上帝位之后,一度是把伯益作为继承人,也立下遗命,要禅让于伯益。”

    “但此时的父系天下已经渐渐地流行,再象母系部落时代那样,以禅让的方式把首领之位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已经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了,若是天下的帝王都是以禅让的方式来传承,那部落的首领也得用这套规矩让给他人,所以在大禹死后,伯益按旧制为大禹守孝三年,而这三年里,天下诸侯们都去朝见大禹的儿子夏启,而不是伯益,三年之后,伯益复出之时,已经不可能再按原来的想法登上帝位了,只能把大权和帝位让给了启,自己退为一方诸侯。”

    “伯益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费氏,一个是大廉,费氏的后代费昌,在夏朝末年,去夏归商,当了成汤的御手,从此成为了商朝的诸侯,而另一个儿子大廉的后代,名叫中衍的,在商王太戊的时期,也成为了商王的御者,获封诸侯,这个中衍的子孙在后续的历代商王手下做事,都有些大小不一的功劳,所以赢姓多显,遂为诸侯。”

    黑袍点了点头,这些事情他在史书上都看过,不过他心中还有个疑问,于是问道:“那这赢氏在伯益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后续是他的两个儿子的后代分别又成了诸侯,难道都是赢氏吗?不应该分家之后另立门户了吗?”

    老祖微微一笑:“赢是姓,如果是分家后另立门户,会有不同的氏,就象后世到了周朝时,有赢姓赵氏和赢姓秦氏之分,最后分别是赵国和秦国的起源,在上古的夏商时代,这姓氏的划分还没有这么严格。伯益的子孙,不管是出于何种分支,都是赢姓。”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