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539(2/2)
接下来七八天的时间,陈安也没有急着干别的事情,而是在家帮着冯丽荣招呼往来的游客。
他也不担心自己家里会发生要命的事故。
院外养着雅鱼的水潭,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很有些数量,大鱼也不少,有喜欢钓鱼的,钓出来称重带走,也有要求直接在盘龙湾做成菜,直接开吃的。
这片场子专门打成了地板,还将沟里的活水引到场子上,方便它们饮用。
适应了几天,农家小院的一堆子事情,进入正轨,冯丽荣已经能很好的打理,游客的评价也颇高。
当然,圆圆现在更多的时候喜欢在树杈树杈上睡觉,团团也已经能勉强跟着圆圆在外面活动,都没有让人失望,就喜欢看它们呆萌的样子,尤其是团团,像个黑白分明的毛球,煞是可爱。
几天下来,兰草卖出去几苗,其实都只是看着长势好的普通兰草,几块钱一苗而已,至于那些艺草、素花之类的比较稀有兰草,直接被陈安要的高价给吓退。
倒是有人将陈安家里那些积攒着的豪猪刺给买走了不少,有的纯粹是想用豪猪刺做钓鱼用的鱼漂,有的则是想弄去泡药酒。
有人想打陈安一家子的主意,也得好好掂量一下,毕竟,搞不好就是一个大的波澜,可不会再像普通人那样,不受重视。
那肉质也是让人赞不绝口。
巴山土鸡又有三个品种,都是肉蛋兼用型,山地梅花鸡、红毛乌皮鸡和黑羽柴鸡。
那些陈安胡乱摆弄的崖柏盆景,就凭着枝干的奇特造型,也颇受人喜欢,只是大都携带不便,而且价格不低,还是都选择了放弃。
不过,盘龙湾这里还是有自己的规矩,就是看可以,不能去惊扰到两只生活在木竹林里的熊猫,来一趟,能不能看到,得看运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圆圆就四处去转悠了。
到了后来,土鸡养殖成了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现在开始做,收益不会有多大,但过上些年,前景绝对不错。
木板带回家以后,他找来油纸袋,又去弄了些黄泥装袋子里,将油纸袋一角剪出个小口,挤出的黄泥,将那些大字给覆盖,然后烧了堆柴火,将木板放在火上烧。
事情敲定,两人立刻从周边村子,张罗人手开始动工。
一个多月后,一只只鸡仔羽翼丰满,也已经被两人喂出了习惯,放养到外边的山林里自行搜食,中午和晚上各喂上一次粮食,到点的时候,高声叫唤几声,就见周边山林里,一只只半大鸡仔飞快地从林木间钻出来,汇集到棚舍前专门平出的一片场子上。
既然是做地道的东西,陈安所养的,也是本地土鸡——巴山土鸡。
等到人们生活好起来,吃腻歪了各种肉鸡,开始惦记这些原生态的土鸡后,再加上扶持…陈安只是想想都觉得很美。
陈安也相信,来过盘龙湾的每一个人,离开后都会是自家这里的一个免费广告代言,无论所说是好是坏,总会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有漂亮的兰草,奇特的崖柏盆景和陈化料,有好吃的火锅,有鲜美的鱼,还有漂亮的风景…这就足够了。
之前他们还觉得那些崖柏木头疙瘩占仓房,嫌弃搬进石洞现如今又搬出来放到院墙根脚的那一盆盆兰草碍手碍脚,现在看到这些东西,都双眼放光。
所以,他去了镇上,叫上宏山,去找了杜春明和韩学恒,和林管所的人商量,先将李豆花原来居住的山沟和周边的那几片山岭给承包了下来,签订的合约是三十年,这地儿,他打算用来养鸡。
这些游客也没个定数,多的时候能有三四十人,也有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但陈安一点不慌,他知道这情况很正常。
开出的那几亩地还是要种的,本就是陈安自己的东西,因此有了一圈的铁丝篱笆,等到来年种上包谷,长高了再将鸡放进去,相信它们会是很好的除草能手。
至于养鸡场内的设置也简单,建上四间小平房,一间住人,一间办公,一间作为摆放粮食的仓房,还有一间则是以后用来暂时摆放鸡蛋之类的东西。
投入的钱不少,陈安出了三万,宏山出了一万,合计共四万本金,商量好到时候各项支出、收益,也以此为分配比例。
直到这时候,陈子谦和耿玉莲都还有些错愕,都没有想到,陈安摆弄的这些东西,居然都是顶值钱的东西。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先是将通往山沟里的大路修通,周边承包的山岭范围内打上水泥桩,拉上铁丝篱笆,和一些防翻越带刺的铁丝,防止散养的鸡外出,也防止有人轻易进来瞎搞。
当然了,他也不介意普及一下之所以要这高价的原因,让他们心服口服,不至于说自己黑。
崖柏的陈化料小油性不是很好的小疙瘩也卖出去几个,赚了百多块钱。
为了弄到足够数量的鸡仔,陈安领着宏山,没少在山里各个村子转悠,也没少瞅着赶场的时间,到周边乡镇去收。
然后他和宏山更多的时间就待在这山沟里,照看山里的这些鸡仔,处理那些会伤到鸡仔的蛇、鼠、黄鼠狼、老鹰之类的野物。铁丝篱笆外边,到处是各种细小的钢丝绳套。
至于油性好的,造型好的陈化料,陈安要价也很高,他自然也免不了好好解释一通,好在其中就有玩手串的游客,也帮着说了话,并不是陈安乱来,而是确确实实是这么个行情,文玩这东西,一直有人稀罕。
而水潭边的筑起的坝子,就是最好光看的地方,经常有人在那儿拍照。
不过个把月的时间,已经完工,修好的大路口,竖起了水泥竿子,上面也挂了招牌:兄弟伙巴山土鸡养殖场。
也在这些天,陈安将自己所盘算的事情,又好好想了一遍,想做的很多,但也不能一下子就全都铺开,他觉得稳定一样再搞一样,最是稳妥,步子不需要迈得太急,避免扯到胯。
设施简单,叫来帮忙的人手充足,建设起来也快。
有黄泥隔绝,火焰不会烧到那些字体,只把木板的其它部位碳化,差不多的时候,陈安去掉黄泥,把木板表面好好打磨一下,成了一块将字体凸显出来的招牌,就挂在自家院门口左侧,还挺有模样。
在陈安的记忆里,两千年左右,还有畜牧食品局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到处走村串户,从山里农户家里购买这些品种进行保种育种,然后分到农户手里喂养。
这些土鸡品种,也如黑猪一样,在后来受外来肉鸡品种的冲击,近乎灭绝。
不管怎么说,也是报纸大篇幅报道过的名人了,这也是个护身符。
另外就是一圈木头简单制作的鸡舍。
折腾了一个多月,每个品种的鸡仔弄到了三四百只,达到预计的一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