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节(1/1)

    

    &esp;&esp;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esp;&esp;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esp;&esp;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esp;&esp;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esp;&esp;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esp;&esp;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esp;&esp;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esp;&esp;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esp;&esp;不公平啊。

    &esp;&esp;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esp;&esp;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esp;&esp;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esp;&esp;“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esp;&esp;“哦,这么快。”

    &esp;&esp;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esp;&esp;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esp;&esp;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esp;&esp;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esp;&esp;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esp;&esp;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esp;&esp;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esp;&esp;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esp;&esp;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esp;&esp;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esp;&esp;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esp;&esp;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esp;&esp;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esp;&esp;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esp;&esp;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esp;&esp;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esp;&esp;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esp;&esp;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esp;&esp;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esp;&esp;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esp;&esp;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esp;&esp;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esp;&esp;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

    &esp;&esp;第43章 暴毙

    &esp;&esp;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

    &esp;&esp;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

    &esp;&esp;内阁正式建立,科举重新开办,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

    &esp;&esp;这些他早就猜到了,并不觉得奇怪。

    &esp;&esp;嗯,内阁正式建立,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

    &esp;&esp;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

    &esp;&esp;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就足够了。

    &esp;&esp;这一点很重要。

    &esp;&esp;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

    &esp;&esp;这代表着很多东西。

    &esp;&esp;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

    &esp;&esp;而是那天晚上,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

    &esp;&esp;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而一个好的继承人,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

    &esp;&esp;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

    &esp;&esp;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

    &esp;&esp;不过他很安分守己,从来不乱攀关系,也不乱跑。

    &esp;&esp;除了给马秀英诊治,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

    &esp;&esp;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编写医书上。

    &esp;&esp;除此之外,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史书、兵法等书籍。

    &esp;&esp;不求多么精通,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

    &esp;&esp;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武经总要》。

    &esp;&esp;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六韬、纪效新书等有名。

    &esp;&esp;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

    &esp;&esp;宋朝以文御武,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专门写了这本兵书。

    &esp;&esp;从兵器到粮草,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

    &esp;&esp;对陈景恪来说,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

    &esp;&esp;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的多。

    &esp;&esp;甚至古代练兵要比现代更加复杂。

    &esp;&esp;原因很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基础设施齐全,大家分工也非常明确。

    &esp;&esp;按照规章制度走就行了。

    &esp;&esp;古代将领那真的是什么东西都要操心,制作军粮都要管。

    &esp;&esp;如果不知道这些,仗着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贸然领兵打仗,绝逼死的很惨。

    &esp;&esp;别说去打仗,就算是交给他一营新兵让他去训练,用不了多久士兵不造反也会被累死。

    &esp;&esp;为什么呢?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顿顿油水充足。

    &esp;&esp;稍加锻炼每天跑个五公里和玩的一样。

    &esp;&esp;在古代,军中一日两餐或者三餐,吃的都是粗粮,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滴油腥味。

    &esp;&esp;要是每日操练,士兵就会死于营养不良。

    &esp;&esp;所以古代都是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

    &esp;&esp;只有各大将领的亲军心腹,才能日日操练。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天吃饱饭,还时不时沾点荤腥。

    &esp;&esp;统兵作战讲究就更多了,而且很多细节都和我们想象中完全相反。

    &esp;&esp;比如,两军交战,是前排的兵伤亡大,还是后排的兵伤亡大?

    &esp;&esp;盔甲给谁穿?

    &esp;&esp;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前排的兵伤亡最大,因为他们最先挨打。

    &esp;&esp;盔甲自然要给最精锐的士兵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esp;&esp;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esp;&esp;两军交战,前排兵才是伤亡最小的。

    &esp;&esp;原因很简单,打仗讲究阵型。

    &esp;&esp;而后排的兵,是看着前排兵来占位的。前排兵乱则军阵必乱,军阵乱则全盘皆输。

    &esp;&esp;所以要保持阵型,必须保证前排兵不乱。

    &esp;&esp;但前排的兵最容易和对面短兵相接,最容易出现伤亡。

    &esp;&esp;是人都怕死,前排兵知道自己最容易死,他们肯定很害怕,还没上战场就先吓跑了。

    &esp;&esp;仗还怎么打?

    &esp;&esp;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叠甲。

    &esp;&esp;用盔甲将他们包裹的严严实实,大刀长矛都砍不动刺不破,他们自然就不怕了。

    &esp;&esp;对方的弓箭手也不会射穿甲的前排,而是瞄准后排或者中间的士兵射击。

    &esp;&esp;骑兵也很少会冲击重甲步兵,而是选择迂回杀伤后军。

    &esp;&esp;所以,真实情况是,盔甲要优先供给军阵前排兵,然后才轮到精锐。

    &esp;&esp;前排兵也是两军交战,伤亡最小的。

    &esp;&esp;反而是看起来安全的后排,更容易死亡。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