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969节(1/1)

    

    &esp;&esp;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esp;&esp;落叶归根,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还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esp;&esp;尺带珠丹和李隆基非常像,前半生辉煌,后半生失败。

    &esp;&esp;吐蕃大联盟已不在。

    &esp;&esp;松赞干布少年时期,就一统雪域高原。自比松赞干布的尺带珠丹,想回去向先祖认罪。

    &esp;&esp;权衡利弊,李瑄拒绝尺带珠丹的请求。

    &esp;&esp;只是允许三十年后,将他的尸骨转葬雪域高原。

    &esp;&esp;现在雪域大都护刚刚建立四载。

    &esp;&esp;常衮作为大都护,还在收拢人心阶段。

    &esp;&esp;南霁云也时不时地领兵出山河城,讨伐一些不臣服的部落。

    &esp;&esp;至今迁入山河城的汉人不过三千户,连军属都没有尽迁,还远远不够。

    &esp;&esp;即便知道尺带珠丹影响很小了,但不想再出现任何差错。

    &esp;&esp;他的目标是在乾元十载以前,大唐可以完全控制雪域高原,并赋税正比。

    &esp;&esp;这个时代的雪域高原,气候温暖,十分合适农耕。

    &esp;&esp;未来会逐渐变冷。

    &esp;&esp;抓住暖流的末端,奠定雪域高原的融合。

    &esp;&esp;第462章 与王维,最后的王维

    &esp;&esp;暮春三月,蝶舞莺啼。

    &esp;&esp;李瑄摆驾前往蓝田县辋川山谷,去探望病重的王维。

    &esp;&esp;王维称病请辞已许久。

    &esp;&esp;他为秘书省的秘书监。而实际上秘书省的一切,都由贾至、裴宽处理。

    &esp;&esp;这一次李隆基驾崩,王维没有前去。

    &esp;&esp;蓝田与长安,近在咫尺。

    &esp;&esp;但对病重的王维,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esp;&esp;历史上的王维,此时已经去世。

    &esp;&esp;但国家升平,使王维多活了几个月,但终归是年事已高,加上孤伶伶的一人,虽有友人,但许多是无所寄托。

    &esp;&esp;辋川别业,青灯古佛。

    &esp;&esp;王维、李白,是盛唐气象下,最具代表的两位大诗人。

    &esp;&esp;有了他们,诗歌才可以飞扬。

    &esp;&esp;而开元天宝,之所以被后人称颂,就是因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大诗人生活在这个时代。

    &esp;&esp;更别说还有一批如张九龄、张说、崔颢、张若虚、常健、王瀚、韩翃、李颀等声名远播的诗人。

    &esp;&esp;但诗人们一个个离去,物是人非,令人黯然神伤。

    &esp;&esp;即便现在李瑄让秘书少监贾至,发起古文运动。

    &esp;&esp;由杜甫这个诗歌集大成者,开创近体诗新篇章。

    &esp;&esp;但往事一去不复返。

    &esp;&esp;所以李瑄是怀着沉重的心态,到达辋川山谷。

    &esp;&esp;几十年前,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辋川山谷,建立辋川山庄。

    &esp;&esp;宋之问见辋川林泉之胜,天然秀美,因地而建一座天然园林。

    &esp;&esp;一直以来,都充满诗情画意。

    &esp;&esp;而诗画一绝的王维,早在开元后期,就有隐居田园的心思。

    &esp;&esp;他接手辋川别业,开始经营。

    &esp;&esp;用自己的俸禄,二十多年来,一点一点发展到现在。

    &esp;&esp;李瑄到达辋川山谷的入口后,令禁军在外驻守。

    &esp;&esp;只带着几名羽林郎和秘书省官吏,起居郎进入山谷。

    &esp;&esp;飞鸟去不从,连山复秋色。

    &esp;&esp;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

    &esp;&esp;花草争妍斗艳,姹紫嫣红。

    &esp;&esp;现是春季,却一样应景。

    &esp;&esp;随着往深处迈入,还能听到潺潺溪流声。

    &esp;&esp;整个辋川别业,除了一个寺庙中,有五名僧侣外,还有王维和两名仆人,另外就剩下两名秘书省的官吏在此。

    &esp;&esp;由于李瑄没有事先通知,山谷中的人不知道李瑄到来。

    &esp;&esp;还是一名仆人发现谷外天子之旌落于此处,赶忙去通知王维。

    &esp;&esp;花甲之年的王维,托着老病的身躯,在两名仆人的搀扶下,从屋舍中走出。

    &esp;&esp;即便如此,依旧步履蹒跚。

    &esp;&esp;幸亏居住于平坦的谷底,否则根本无法行走。

    &esp;&esp;李瑄在一名秘书省官吏引路下,看到被搀扶下的王维。

    &esp;&esp;他立刻快步上前,向王维说道:“摩诘且慢,何故如此?”

    &esp;&esp;算下来,李瑄在出征回纥的前半年,在朝堂上见过王维一面。

    &esp;&esp;后来王维身体不好,李瑄让他回辋川修养。

    &esp;&esp;以前的王维,即便年老,也气质出尘,举手投足,有云淡风轻。

    &esp;&esp;有的是行到水穷处,坐到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esp;&esp;现在的王维,行将就木,暮气沉沉。

    &esp;&esp;从精气神,到衣着上,与山野老翁没有区别。

    &esp;&esp;晚年的王维,更加信仰禅宗,不吃荤腥肉食,甚至连酒都不喝了。

    &esp;&esp;作为人类,不食荤腥,对身体并没有好处。

    &esp;&esp;因为李瑄知道不食荤腥,会营养不均衡,疾病更多。

    &esp;&esp;不如用偶尔的特例,去概括全部。

    &esp;&esp;如李泌、王维这样信仰浓厚者,李瑄又不可能强迫他们。

    &esp;&esp;“至尊大驾光临,臣自当要迎接。只是老病缠身,无法尽心。”

    &esp;&esp;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esp;&esp;“今日我着便服,不是以君的方式而来,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探望至交好友。礼数就不必了。”

    &esp;&esp;李瑄握住王维的手,动情地说道。

    &esp;&esp;王维是与他交往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李瑄与其他诗人交往的时间总和。

    &esp;&esp;他的音律,大部分出自王维的教导。

    &esp;&esp;“快将摩诘扶入屋舍……”

    &esp;&esp;说完,李瑄吩咐仆人,将王维搀扶至屋子内。

    &esp;&esp;王维也深受感动。

    &esp;&esp;他的意识仿佛回到十九年前,也是春天,那“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场景,是他回不去的过往。

    &esp;&esp;当初未想到,李瑄有这样的成就。

    &esp;&esp;盛世中,人们渴望的是王侯将相。

    &esp;&esp;李瑄则是与天较量。

    &esp;&esp;君轻民重,是李瑄一直说的一个词语。

    &esp;&esp;人们常道太宗之风,也不过如此。

    &esp;&esp;只能去用想象中“尧舜时代”,与李瑄比肩。

    &esp;&esp;日新月异,已变得不太一样。

    &esp;&esp;在这光辉的岁月中老去,是王维的一种遗憾。

    &esp;&esp;他想像贺知章一样的年纪,看一眼二十年后的大唐。

    &esp;&esp;但也终究是奢望了。

    &esp;&esp;更遗憾的是没有子孙后代,无法将大唐苍生的处境告诉九泉之下的王摩诘。

    &esp;&esp;李瑄与王维聊着,到达王维居住的屋舍内。

    &esp;&esp;王维的辋川别业,并不奢华,甚至说很朴素。

    &esp;&esp;只能说是耗时耗力打造。

    &esp;&esp;大道至简,自然之象,或许就是王维心中的世外桃源。

    &esp;&esp;钟情于山水,这种心灵上的境界,会给后世人心灵上的慰藉。

    &esp;&esp;即便是千年以后,山水诗歌,水墨山水画,依旧令人追捧。

    &esp;&esp;桃园牧歌,也是华夏儿女压力大时的心灵圣地。

    &esp;&esp;“摩诘有什么需求?请告诉我。”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