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4/5)

    这也是买活军众人的认识,不管是什么秩序,只要新的统治者能带来秩序,要接手一块新地盘就会变得容易。谢双瑶点头说,“那这样,年前彬山调二百来维持临县秩序,再做一些准备工作,看看能否降低难度,年后如果工作做得顺利,那就你们自己去,如果准备工作不顺利,我和你们走,把许县打下来——”

    她解释更改计划,提速吞并的理由,“现在看来,再等半年也不行的,许县和临县、云县都不同,那地方本来就比较繁华,势力更复杂也更大,像是张家,不会甘心服从的,他们在装死,等我们开价钱,同时也在从我们身上吸血,等半年许县和临县的联系的确会更紧密,但张家也会更强大,没必要等,现在打下许县是合适的。”

    虽然已有了许多计划,而且谢双瑶之前定的时间点在更后头,但执政的变化总是比计划要更多更快,很显然蜂窝煤走私事件让谢双瑶看到了张家的胆量和能力,她已不准备让张家继续坐大。

    与会者没有人提出异议,谢双瑶需要意见,但最终决策权显然完全属于她。谢二哥欠身说,“会后我去做计划书。”

    买活军已有较为丰富的行兵经验,小规模战斗也是熟手,攻城战这还是第一次,但没有人慌张,他们都知道买活军必胜无疑。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谢六姐盲目的崇拜,而是出于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买活军打下许县之战最大的悬念将只在于许县会死多少人。

    “既然已经决定近期打下许县,那么就有很多计划要端上台面了,正好第一批高级班应当也是最近结业。”谢双瑶又从桌下取出了一叠文件发放,“我前几天写的,《买活军各级官吏录用条款》,大家回去看看,另外还有二十份,让人分别送到云县和彬山去,你们读完以后要在各自领域调研论证,形成书面报告往上汇总,可以参考询问活死人的意见。”

    桌下其实根本没有地方能放这么一大叠文件,但大家对a4纸、铅字以及谢双瑶的本事已经很习惯了,并未惊呼。而是各自接过文件粗略翻阅起来,纸张翻动声中,连翘若有所思,“这制度……临县本地人想要当官从军,要么是等三年,要么是在被占领半年到一年,文盲率低于30,并摆脱新占区的地位之后……这是在鼓励当地人扩张吗?把本地地主的利益捆绑上我们买活军的战车?只要尽早和买活军取得联系,事前预习课本,买活军入城后积极合作,变卖田地、宗族分家,并且鼓舞买活军向周边扩张,他们才能从民身变为官身……”

    “你是真正能读懂报告的。”谢双瑶一向很欣赏连翘,不过她知道能坐在这张桌子上开会的人都不笨,真正愚笨的买活军现在都在城门口、操练场上站着呢。十年来充沛的营养和充分的教育,使得买活军中有一批子女的聪明才智被激发了出来,连翘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朱玉玉、马脸小吴、庄素以及谢二哥、陈大山等,都不是省油的灯。“这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减弱我们即将遇到的抵抗,这是我的设想,但或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你们可以做做思想实验。”

    她看了下自己的水果手表,“都快十一点了,这个会开了两小时!我宣布会议到此结束!”

    谢双瑶开始期待地搓手,“下面开始试菜环节,走,连翘,上你的小店里去,让我看看你的炸串研发得怎么样了!”

    炸串店的困难

    在古代炸串简单吗?简单的, 只要有竹签、食材、铁锅即可,当然做得好吃不好吃那是另一回事了。但在古代开一家炸串店简单吗?谢双瑶穿越以前大概也会拍拍脑袋,心想这有多难, 但真正在开店时便会发觉,一家现代的小吃店,不论是麻辣烫也好、炸串烧烤也罢,背后实则都是数百年来物流业、食品工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成果在支撑。

    先说麻辣烫,麻辣烫能称为麻辣烫,首先要有麻有辣, 不然水煮菜谁会花钱买着吃?这种东西吃的就是调料的味道,麻辣烫的普及,背景自然是花椒、辣椒、孜然这些调味品在现代社会的价格已经下降到平民也可以随意负担的程度, 还有十三香、麻辣粉、老干妈、花生酱……

    这些让麻辣烫变得美味,从没什么吸引力的水煮菜蜕变为街头小吃的各色酱料,在此时的大敏朝都是妥妥的奢侈品,试想在买活军崛起以前,一般的百姓连青盐——杂质相对较少,但相对现代精盐来说仍是差得不知道哪去的盐都快吃不起了, 很多人家只能吃发苦的粗盐, 酱油、醋已是有些奢侈的调料, 这种情况下想要做麻辣烫生意?那价格恐怕是高到平民百姓完全承担不起,只能成为高档酒楼里的某道菜色, 根本就没有独立开店的资格。

    港口她还没盘点清楚,但谢双瑶穿越前的那艘船上就有好几箱调味品,别的船应该也有, 这都是大厨在远洋航行中的必备品, 把这些调味品搜刮下, 她自个吃是够吃十几年的,但对开设小吃店一点意义都没有。这种大宗消耗品,如今只能在本地形成生产链,就连在远方有出产都不行,高昂的运费全都得添加进成本里,比如胡椒、孜然,现在也有,但都是当中药材用的,价格和白银差不多,想玩小烧烤这不是闹呢吗?想要把这两样香料的价格打下来,以胡椒为例,那首先就要拿下琼州,因为胡椒是热带作物,国内最大也最适合的产地就是琼州岛和琉球岛——然后还要有发达的海运业能将它运到港口,从港口往各地的道路交通也要通畅发达,降低运输成本。

    ——孜然的难度也不会比胡椒低多少,人家在国内的传统产地是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只能靠驼队丝路交通的地方,哪怕是到了几百年后,闹风灾时还得暂停铁路运行呢,谢双瑶拿下琼州都比拿下西域更现实得多。

    麻辣烫和烧烤这种,注定只能是她和身边近人的小奢侈了,炸串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小吃店,但要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首先面包糠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要打下面包糠的成本,首先必须要有价格廉宜的小麦和油——做主食面包未必需要太多油,但做面包糠的吐司却一定是需要油的,而且还以黄油为佳。

    问题这就来了,黄油在此时的南方基本是不存在的东西,在荷斯坦牛和现代畜牧业普及以前,牛奶、黄油等等在南方都是很少见的食物,水牛奶产量比较低,而且有个保鲜问题在,平民百姓几乎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富裕阶层才能偶尔吃到酥酪,但因为奶制品腥膻味难免,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这种东西。越是文雅的人家,越是忌讳饮食上的异味,甚至有些南方姑娘连葱姜蒜都是不入口的。

    没有黄油,那就只能采用猪油,而猪油在此时的用途远比食用油更广泛,它要做蜡烛、做澡豆……猪要长膘就不能只吃猪草,还要吃糠——以此时的贫民食谱来说,这就是和长工佃户夺食了,此时的猪还是本土黑猪种,体脂率远不如后世的杜洛克猪,猪油的生产效率比后世不知道低了多少,价格自然昂贵,谢双瑶只能设法调整食谱,减少吐司中油的用量,这已是买活军自带金手指,拥有高产麦种、跨时代育种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可以有足够的农副产品养猪的结果了!

    土地单位产量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谢双瑶才有资本去考量其余的细节,糠多,也有一些糙米可以喂鸡喂猪,低成本的鸡肉有了、猪油有了,接下来就该想炸物的油从哪里来了——这也是个大问题!

    荤油炸东西,烟点低,容易发苦,家里偶尔炸一两次还好,要用来大规模商业运转就不是理想选择,而植物油则都多多少少会有腥气,并不适口,如豆油、麻油等,很少有人会以它们为烹饪炒炸用油,这都是有原因的。后世的炸串店用的都是起酥油,烟点高,耐煎炸,可以反复使用很久,如果质量管控不严格的话,一锅油反复清扫除泡除渣,可以用一两周都没问题。但起酥油是氢化植物油,这东西先不说健康不健康吧,那妥妥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超越了年代,谢双瑶变不出来,或许她那些资料里有提到氢化工艺,或许那些集装箱里就装了生产线的核心机器,但谢双瑶到现在也没时间彻底盘点翻译集装箱里的报关单,就清点出的物资里,能掌握用法的那些工具都和起酥油无关。氢化植物油这块至少现在谢双瑶是毫无头绪,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始。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