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4/5)
谢大哥自己对婚事并不着急,“我想等两三年后再说。”
他们一起去放电影的时候,他对谢双瑶交底,“我现在有空都在读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还要写读书心得,不想分心,估计年内能把这本书的要领提炼出来,至少等我把教材写好了再说吧?”
谢双瑶也不知道别的穿越者手下的现代化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反正她没有群体加buff的技能,据她的常识提出,以及之后的发展中一再得到验证,也被买活军高层认可的一个观点是:人需要管理,越多的人就需要越规范的管理,管理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值得成为高级班中一门必备的课程。
现代化的生产力必然需要现代化的生产制度,现代化的生产制度也需求现代化的管理,尤其彬山有两座小矿,采矿是少数在古代也非常讲究纪律性的行业,原因是非常显然的,若不能完全服从管理,遵守规章制度,那就会不断的死人。谢大哥开始接手矿山之后,就明显地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他给谢双瑶写了很多信,探讨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谢双瑶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她做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管理者也看过不少教科书,试图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谢双瑶的那个年代,其实规章制度大多都是有参考的,管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社会科学,管理者照猫画虎即可,设计规章已经是偶发事件,但在此时此刻的买活军,几乎所有行业都是草创,规章制度是从无到有,这就很需要专业著作的指导了。谢双瑶在管理学教科书上的储备是特别充分的,《管理学》、《管理思想史》等等都在资源库里是信手拈来,这些书她以前也看过,但在她看来,这些书里很多通行的法则建立在现代化环境下,和现有的条件不是特别适配。
比如说,这些书里几乎从未说起工人的教育与培训,以及一些很基础的卫生原则的普及,因为默认被招来的工人都有基本的教育水平,而谢双瑶的工人几乎都是文盲半文盲,甚至于他们的第一部 分工作内容就是建筑自己的厂房,同时这些书籍里举的案例都颇为现代化,敏朝人可能根本就看不懂,这就给谢双瑶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目前来说,她往外发放的教材都是抹去了时代特征的,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删减工作,谢双瑶目前主要精力还是在删减医学教科书什么的,专业著作还有点排不上号。
但对管理者来说,普及科学管理常识依然是很重要的工作,比如于县令在刚接触到应用题的时候,问谢双瑶是不是在寻找治世能臣——这种曹冲称象、草船借箭之类抖机灵式的办事方式,在古代都是能臣的象征,其实放在后世根本就排不上号。这主要是因为科举考试并不考‘统筹安排’,这就导致擅长统筹安排,拥有学习科学管理天赋的人才并不能集中地被挑选出来,大量的管理者岗位上簇拥着的是会读书,会写诗,会和人斗心眼子但却偏偏不会管理的儒家君子。
谢双瑶很尊重文化,也懂得欣赏一首好诗,但她认为专门的工作要给专门的人才做,管理者要懂的是管理学,但因为管理者的稀缺性,很难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只能以自学为主,这就看个人的积极性了。谢大哥是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不但把从前的几本教材都看完了,还向谢双瑶索要新教材,而且因为两人的关系,他可以把自己的要求说得很具体。现在彬山的住户越来越多,矿丁也越来越多了,谢大哥希望能有一本书来指导他的管理思想,帮助他设计彬山的人事生产制度,俾可提高彬山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苗子,把两座矿的产量再往上升一升。
这是亲哥才会这么体贴她啊!否则什么事都上报,不更显得恭顺吗?但谢双瑶如果什么都事必躬亲,早晚都要累死,她手下现在已有煤矿、铁矿、盐场、糖厂、养殖场等等,任何一间企业按敏朝的标准都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企业体,而且每个企业情况都不同,规章制度只能靠负责人从工作中总结、设计、反馈,所以她非常欣赏谢大哥这种凡事想在自己头里,积极学习进步的精神,多次通报表扬,并且从资料库里找了现在这本著作,让谢大哥自学。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则》算是科学管理的开山之作,时代背景也更接近于敏朝,没有那么多内容要删减编辑,谢双瑶草草翻阅增删了一遍就丢给大哥,谢大哥读过之后觉得很有裨益,只是有些概念并不适合本地的情况,而且其中有很多文字过于深奥,还是要再加以润色,最近他集中在重修《科学管理原则》,当然没有时间去和一个新婚妻子相处,在他的理想中,大概明年等这本书的本土化完成刊发之后,他的婚姻可以进入议程。
不过,谢大哥对娶一个远方表妹兴趣不大,也觉得娶一个普通的彬山女娘似乎有些浪费,既然谢双瑶距离成亲还有个七八年,那么他觉得自己的婚姻或许可以成为谢双瑶的政治筹码,如果谢双瑶到时需要笼络一些新占之地的大势力,他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婚姻,作为双方修好的桥梁。
在兄弟姐妹之中,谢双瑶和大哥的关系是最好的,两人虽然说不上无话不谈,但也轻易不会产生误会。谢双瑶知道大哥这么做并不是在营造‘忠君无我’的人设,而是很务实的考量,他也不觉得自己在牺牲什么,而是在时下人的认识里,缔结婚姻的前提有很多,门第、财势、政见、祖籍……对,甚至连祖籍都是很重要的一环,但爱情却恰恰不是前提之一。‘两个人必须彼此相爱才能结婚’,这种话在此时说出来,并不会让卫道士勃然大怒——卫道士只会对一些有威胁性的,普遍的道德败坏行为勃然大怒,‘两个人必须相爱才能结婚’,就像‘太阳是方的’一样,只会让他们微微一笑,宽容地说一声‘倒也有趣’。
要不要破坏这个认知呢?谢双瑶发现她又一次进入两难,她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该怎么重新设计现有的婚姻制度,也没想到过穿越之后天天都要面临这种类型的灵魂拷问,但事实如此,现在她不由又是自问:她需要怎样的婚姻制度,穿越前的婚姻制度是否合适现有的社会土壤?
如果真有abo就好了!
要想明白现在的买活军需要怎样的婚姻制度, 就要明白现有的婚姻制度是如何,是否合适买活军的需要。谢双瑶一向是注意观察的,也要求她看重的手下为她观察社会, 撰写报告,她自己或许没有自觉,但这其实是田野调查在这个时间线的第一次现身。在此之前,民间的婚俗从未被真正总结过,后世的研究者只能通过零散的笔记以及空洞的法律来想象历史中的婚姻风俗。
但大敏律如果有用的话,现在谢双瑶一家恐怕早已死在北方了,因为大敏律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流民、逃户的,按照大敏律的规定, 蓄奴、纳妾也都是有品级的人家才能享用的特权。在‘皇权不下乡’的默认现实之下, 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和法律其实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平行线,比如大敏律虽然规定了无品级不能蓄奴, 但就不说是那些乡中大豪了,哪怕是殷实一些的平民阶层也多见用收养关系来掩盖蓄奴、纳妾的情况, 或者干脆就直接年抛——在太平时代, 女人还没那么罕见的时候, 把乡下来的年轻姑娘收为养女,数年后给钱还家, 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每一条都是在法律的空白区间打擦边球,纳妾的确是违法的, 但我也没纳妾啊,你不能连收个养女都不许吧。
当然,这些年来, 随着世道越来越艰难, 民间养活女婴的概率大减, 穷得在家没饭吃,但却又还没穷到在襁褓中就被处理掉的少女变得更加稀有,这样的现象也就随之少见了。婚恋习俗也是一个道理,民俗总是随着社会局势在不断变化,和数十年前不同,此时在民间乡里,最为流行的婚俗就是童养媳了。
按照买活军观察的结论,这是由于治安逐渐败坏,女人又越来越少,年轻、无田、无工的流浪汉越来越多,这些流浪汉往往是社会上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他们没有钱娶妻,却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身为底层男性,在大敏朝成家的概率不到三成,达官贵人占有了大量的□□资源,底层女性成活率低……种种因素导致他们很可能到老到死都是光棍,留下后代并平安养大的几率接近于零。
在谢双瑶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最基础的教育,其实就只能算是半个人,剩下一半是野兽,这些流浪汉接受过教育的可能性趋近为零,营养不良的可能性倒是百分之百,她有过切身体会,一个人如果长期吃不饱,就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只能是靠本能活着。而年轻力壮的流民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唯食与色,吃饱了以后他们就只能想到□□。既然家里没有女人,或者干脆没家,那么野兽的本能就指向一个直接的结论:去偷、去抢,只要偷到了抢到了,那就是自己的。
乡间的年轻女子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人身威胁,在这个年代,不让未婚女子单独出门有时并非是出于古板的道德观念,而是最实际的安全考量。年轻女子独自出门,被掠卖了一点都不需要吃惊,而且卖走了找回来的几率几乎为零,这对农家来说,除了感情上的损失之外,利益上的损失也承受不了——哪怕是富农,对女儿的彩礼也是有安排的,女儿的彩礼往往就是他们兄弟的聘礼。一个女孩,从出生到长大,要吃用多少粮食,在彩礼到手之前被抢走了,是严重的投资失败,家里可能十几年都缓不过气,或许便有一个儿子因此只能一辈子打光棍。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