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节(3/3)

    “关键字是什么?”老大有点失去耐心了。

    “牵制。”谢芳朗读出下一个关键词,她有点愕然,一时间不知道是把北和移民联系在一起,还是把北和牵制联系在一起,“这意思,是希望从非洲北面来牵制欧罗巴吗?这样的话,呃——”

    这样的话,北官移民这解读可能就出错了,谢芳有点抓瞎:没办法,简报刚送来,老大就叫她来解读了,事前来不及预习。而且,非洲和总台直接通话,质量很低,也容易受到天气条件影响,一般要经过大食港中转。

    这和有线电报不同,有线电报是可以发简报的,但无线电台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比如‘某时某地有台风,目测多少级,浪什么方向′等等,在海事上这也足够了。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对话,一旦经过中转,信息丢失就成为必然。

    如果是香美城这样的距离,在较复杂的气候中,进行通话的话,整句话只能通过关键字来转达,就很常见了。因为香美城的事情再紧急,也很难占据额外的通讯时间,总台的频道有限,每个人都要在时限内说完,就只能简洁再简洁了。

    “没事,移民什么的,从准备到上路,怎么也得小半年,到时候,文书报告应该都发回来了。”

    用电台来传递简讯,详情从慢上数月甚至是半年的文字报告走,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买活军司空见惯的常态,谢双瑶随口安抚了谢芳几句,抓过她手里的报告扫了一眼,“应该是北官移民也要,北面牵制也想要——≈ot;

    “他说的北,不是大食港和奥斯曼帝国,应该是更北那边的势力——黄贝勒带领的那支建州军,呵,难为了,徐明月估计都忘到九霄云外了,谢黑檀居然还记得,这个人视野不错,也有远虑,估计,早就把那边当成一个潜在的助力了。”

    “居然——”

    谢芳握住嘴,恍然大悟之余也很惊讶——其实,未必没想到黄贝勒那边,只是可能不敢相信,谢黑檀居然会对新西建州那边有认识。

    也的确,一个在鞑靼西北极远之地,一个在西南,相去几乎万里,如果在从前,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甚至都不会知道对方的存在,可如今,借由买活军,甚至还彼此算计起来了—

    当然,如今是谢黑檀指着坐山观虎斗,利用欧罗巴的乱子,来缓解东非将承受的压力,黄贝勒怎么想,不得而知。这也算是给谢双瑶提了个醒:如果暂时对欧罗巴的谋划,想不到什么好方法去应对的话,那也不妨催一催黄贝勒,没准局面一下就迎刃而解了。

    “不止智囊团,现在,民间一线工作者,金点子也是一个接一个,个个的眼界都要比上一代强得多。”

    谢双瑶也有些欣慰,“虽然眼下盘子是前所未有的大,可人才方面,供应也要比我们预计得更充足些,这世上的意外,虽然是黑天鹅事件居多——但有时也不是没有点好事儿嘛。≈ot;

    ≈ot;确实,谢黑檀城主,虽然我没接触过,但从简报来看,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大视野人才。≈ot;

    谢芳也是真心实意地点了点头,征询地看了谢双瑶一眼,谢双瑶摆摆手,意思是她不需要再念了,自己已经通过对关键字的扫视,大致明白了谢黑檀的思路,“你整理一下,形成文字,转发各部门,下周上会吧。这件事值得开三个会,开小会统一思想,再开个大会丰满计划,最后开小会来决定人选。”

    ≈ot;明白了。≈ot;

    这是要当做重要国事来处理了,那商讨的就不可能是吉非号听到的这么一点风声,将会关系到买地在整个大食、东非的布局,以及对欧罗巴的政策。军主一上来就安排了三个会议,也证明了重视程度。

    三个会往往不只是三个会,只是军主会参加三个会而已,围绕这三个会,各部门私下的小会肯定是不会少的,而且如果这三个会没能达成预订目标,还可能增开。一般谢双瑶对普通事务都会在例会解决,重大突发事件有时也只是两个会,起步就安排三个会,整件事的规格就抬上来了。

    谢芳在记事本上打了个星号,提醒自己,在会议议题准备上,要把黄金地、袋鼠地、北海也带到,很可能,这个会上,会发散讨论到如今所有海外受买活军影响至深之地。与会者如果毫无准备,言谈间不能让军主满意,军主不悦不说,对谢芳来讲,还要再开一次会那才叫艰难呢,比起从日程表里再挤出一次会议的时间,她恨不得跳到珠江里去游两个来回。

    ≈ot;简报时间还剩下十五分钟……≈ot;

    翻过手腕看了一眼,她提醒谢双瑶,并且晃了一下手里的文件夹:简报结束之后,今天还有三个会,以及两节课,谢双瑶还定于晚饭后去看望徐老徐子先。如果不想直接取消最后这个行程,那前面的所有活动都要卡着时间点来,不管欧罗巴的事件潜在影响再大,这也得之后再思考了,现在得听取别处发生的重要事件——对当地的百姓来说,重要程度肯定也不亚于欧罗巴有意挑起摩擦。

    “嗯,往下走吧。”谢双瑶重新闭上眼,拿起了桌上的小锤子,又开始不轻不重地敲打自己的脖子了,“下一个是什么?黄金地的报告?叠翠最近又想要什么了?还是人?那真没有,她想要的,不可能给她的。≈ot;

    “是通古斯方向的消息,通古斯方面也在申请北官移民,他们新近接连发现了两座矿产,需要人手……同时还申请超标水泥配额,想要修路。这个数字超出供应局权限了,所以只能上报。≈ot;

    谢芳介绍了一下来龙去脉,“这个是定于今天下午讨论的,有一些关联资料,我放在您手边了,红色的那个文件夹。≈ot;

    “发现什么矿产?他们要多少人手和多少水泥?只要水泥,没要火器?不想设药火厂?”

    谢双瑶一边问一边翻起文件夹,紧接着,她的世界一如既往,被无数个数字和前提条件,复杂的当地情况等淹没。无数个下头无法得出结论的事件,最后都要她来决策,也只有她这里定了调子,底下人才能放手去干。

    谢双瑶虽然坐在羊城港足不出户,但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书报告,却能让她对华夏四角的生活都有非常具体的认识:在天灾后人口大量迁入迁出,显得格外动荡的北方,治安问题和新迁民族的融合问题,是突出的。相对富庶的南方,移风易俗,本地新老百姓冲突,这两关不容易过。南洋、黄金地、苦叶岛、袋鼠地乃至大食港、东非,各有各的尖锐矛盾,处理不好,都会动荡买地在当地的根基

    一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还会浮现,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像是柴米油盐一样,就是一个当家人生活的底色。而除了这些工作之外,谢双瑶目前还在坚持带农学专家班:

    买活大学开设了这么久,大图书馆那里,也是多年来不断补充库存,把她仓鼠癖拖下来的图书馆库,挑选出的那些适合流传的教材,都列了进去。现在,基本各个专业的平均水准,已经到了谢双瑶也帮不上忙的程度了。

    可能她如果来做研究的话,靠底子也会有优势,但很显然这并非她的主要精力所在。所以,现在除了农学之外,不论是工业还是基础学科,各学院已经能够离开她独立发展,谢双瑶如今也就还在坚持带一个课题:在各地区现有条件下,如何发展出性状稳定的相对高产种,并建立本地化可复制的育种流程。

    很长的课题,同时也是买活军的海外根基所在,以买地这种奇葩的配置,在海外能站住脚跟,并且飞快地打开局面,同时还维持了一定程度的高底线,可以说全都仰仗的是这个课题。

    这个课题,代表的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大多数海外地界,就光是这点,便足以让吏目们享有一个天然大优的开局了——这也是买地所能给的最厚实的底气。谢双瑶要是放松了对这个课题的重视,那才是真的膨胀起来,把自己当做真神,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合该顺着她的心意往前发展了。

    “别人把我当成神,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当成神,什么时候真要如此忘乎所以,那估计我的中年危机也该来了。≈ot;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