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节(2/5)
她多少有点酸溜溜的味道,“给我这个气候,那我也不担心这些有的没的,也不会布局海运了,继续搞内循环就行了,粮食产量提上去,那等到人多到普遍认知不得不开疆扩土,至少都是五十年以后的事情了!甚至说,如果人口生育率下来了,一两百年内,民间都没有扩张欲望,也不是不可能。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说从前,是在已知的题面下来做解,虽然艰难,但还知道方向的话,现在这个局面,别说另一碗水了,我看就是找遍了所有历史素材,都没有可参照的对象。”
不过,虽然还管着实务,但到了她这一步上,要说什么事情能给她带来烦恼的话,那实务性事件还真够不上了,一些黑天鹅事件,会让她一时情绪低沉,但不可能形成长时间的心结。问题总会有,永不可能消灭,也总会解决。
至于其余国家地区,很多都在改朝换代中衰弱,或也有崛起为地区强国的,且自那之后,世界经济就开始了新的,联系更紧密的‘跨洲际调配生产资源’模式。欧罗巴的核心国土虽然在较为贫瘠的北部,但他们可以通过长途海运,把殖民地的丰富物产调配到本土,解决本土的物资供应问题。
“军主所言甚是,虽然历史上,我华夏也曾是当之无愧的宇内第一强国,但当时和如今却又不可一概而论——当时华夏是内循环低生产力经济,内部富有万物,一些外贸,不过是锦上添花,经济模型上并不依赖于国际贸易伙伴。对于别国的情况,当然也就漠不关心了。”
天下能和大糖比较的国度,全然不存,经济是完全可以在成熟国土上实现内循环的——那时候气温多高啊,长安还普遍用轩式建筑呢,纸门纸窗都够用。现在试试看呗,在关陇敞轩里过个冬就老实了!”
同时,通过对黑奴的掠夺和运输,也实现了‘优质劳动力’和资源富集地的互相撮合,这样挖掘出了整个美洲的生产潜力,当然,代价就是美洲土著的疯狂减员——但这种配置的核心,都是‘跨洲际资源再分配’。
这个问题,她是很喜欢和徐子先来讨论的,徐子先对她的来历,是知道得最清楚的,因为两人曾就这件事做过长谈,同时他也具备深厚的国际政治素养,是有资格借阅另一个世界历史著作的少数智囊之一,所以他能很轻易地明白谢双瑶在说什么。
强调海运这话喊了二十多年,谢双瑶有一种感觉,就是这话其实从前一直还是浮在表面,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烙印在百姓心里,什么时候真正的成为上下共识,忽然间感觉整个海运业迎来了一大波人才了?就是在南洋大开发,安南归顺,买地把整个澜沧江平原和占城连在一起,占据了南洋北部靠海的大量土地,并且开始疯狂开垦,往正在遭灾的本土送粮之后。
会让谢双瑶想起来就有些皱眉的,除了她连绵不断的工作日程(其实这个大多时候也就还好)之外,更多的,其实反而是一些听起来很虚很大的问题——世界前景,国家未来,这些问题,让匹夫书生闲来议论,这是难免要遭人讥笑的,可对谢双瑶来说,她不操心这些,谁操心?这就是她现在这个身份该去思索的问题,逃避也没用,最后还是要去面对。
那会儿,所有人都意识到,如果南洋的粮食没法用最廉价的途径运回来,那么北边就真的要断粮了,南边也要有粮荒——等到大家真正都了解并且铭记这一点以后,海运的发展就非常顺了,虽然新船一时半会还没突破,但至少水手、船长和航海学校,人手来源要比之前充足多了。
肉眼可见,这将是下一代世界经济的主流模式。其实,现在的华夏也已经正在向这种跨地区远距离的调配转型了,从南洋往华夏老地输入的巨量粮食,就是最好的表现,这可不是什么奢物,而是如今买地重要的生命线。
也是因此,尽管谢双瑶已经是事实上的华夏之主了,但工作内容却依旧是较为事务性的,这也是这种罕见现象的原因——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搞权术,也没有太多礼仪性工作,省下来的精力,可不就是用来抓工作了?
谢双瑶所担心的问题,其实可以用图形轻而易举地模拟出来:在原本的历史上,小冰河期基本也是带来了全球势力的大洗牌,欧罗巴殖民经济全面崛起,依靠对资源丰富地区的掠夺,他们渡过了这个气候危机,而且蓬勃发展。
这不就是说到谢双瑶的心坎里去了?“不错,就说糖、敏好了,哪怕就是在敏朝早期,海贸朝贡都是亏本的,不过是在沿海炫耀武功而已,糖时也是如此,丝绸贸易,锦上添花,无非都是一些奢物,并不真正参与到核心生产环节。那时欧罗巴地方,还完全没有发展起来,不过是一群乡巴佬而已。
这些事固然别人也能完成,但她来抓的话,减少沟通成本,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拔高。谢双瑶不会轻视执行的力量,有时候,最上层执行上快一步,到基层就能省下几年的时间,人人都省下几年,让整个机器运转得高效起来,整个社会的气象和氛围,久而久之也就截然不同了。
这谁不是被逼的?归根到底,一切都是粮食问题,可粮食问题又是气候问题,就咱们现在的气候,本该是改朝换代、民不聊生的时候,类似案例全都是这个局面,就我们日子还算不错,想找个参照都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