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1)

    主要是不愿意掏钱养那么多难民。

    要在山上开荒,那些可都是石头山,谁知道要开到哪年哪月,一年还好,要是十年八载的,还不如荒着呢。

    四家想商量个意见。

    又因为韶府对梯田的事答应得比较顺利,县令也想和他们老爷商量个意见。

    那三家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出山,但是不管吃住。

    县令的意思是暗示他们老爷,要是韶家有实力,不妨多出几座山。

    县令也是有脾气的,那三家不配合,他也不是一定要拉上他们。

    这会儿他们老爷有点儿左右为难。

    姜竹大舅舅和二表哥被叫去问过几次话,听上去他们老爷其实想多出点儿山。

    韶家和另外三家不一样,他们家没什么其他产业,最主要的就是地,还想继续多要地。

    多养两年难民不成问题,只要最后山能开出来,反正那最后也是他们家的地。

    不过万事总有个度,他也想知道几年才能有回报。

    沈青越听懂了。

    但问题是他也不知道要开几年。

    “那些难民怎么说?”

    姜竹大舅舅韶新元也坐过来了,“他们说这里和他们家乡不太一样,兴许要年,兴许要六七年。”

    年他们老爷能接受。

    六七年他们老爷就不太愿意出地了。

    老爷问他,他也为难啊!

    沈青越想了想,问道:“你们觉得姜竹的山现在经营得怎么样?”

    三人愣了愣。

    韶宗固道:“你的意思是……也叫他们卖山货赚钱?”

    姜家村卖山货赚钱的前提是他们有地啊!

    卖得多,卖得少,是赚多赚少问题,不存会饿死的问题。

    得像姜竹一样有一大片山才能靠山吃山。

    想着想着,他们忽然意识到什么。

    “沈兄弟的意思是,山上不要安排太多人?”

    沈青越点点头。

    一座山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想要每个人都得靠山活下去,那就要看看那座山够不够富饶了。

    一座茶山能养活许多人。

    一座荒山,就要看运气了。

    怕风险,前期不愿意多掏钱,无非梯田进度慢一点儿嘛。

    “如果不是非要最快速度把梯田开出来,徐徐图之未必不是一种办法。县令在乎的是如何安置难民,府上在乎的是如何少花钱把田开出来,本来就是荒山,只要最终能荒山变良田,五年、十年、二十年有多大区别?只要山还是姓韶,一定是赚的。”

    “他们拖家带口地来,总不会每个人都适合开荒,妇孺老弱,也不完全是什么都干不了的拖累。”

    姜竹家山上捡山货的主力可是村里的妇女。

    “一家一部分人负责开荒,其他人可以到山上挖野菜药草,有多余的劳力也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做短工,开荒时也可以卖砍下来的柴草和树,其实仔细算一算,说不定六年七年也贴补不了多少钱。”

    韶新元点点头。

    心里有点儿认同沈青越的话了。

    韶家有多少庄子多少山,他是最清楚的。

    每年到了抢收抢种的时候,其实也要雇不少短工。

    如果这些难民到时候都去给他们家庄子做短工,还真能省不少钱。

    韶家半荒着只是用来打猎的山也有好几座,那些山位置稍微偏僻了点儿,拿来开荒也不浪费。

    如果每座山低处开荒,高处以山养人,还能像姜竹那似的,把每年烂在山上的菌子、野菜、野果什么捡捡换些钱。

    他也是个急性子,想通了马上就想跑去找管家和老爷。

    还是想着今天府上也有亲戚,这才忍着招呼姜竹和沈青越吃果子、吃糕点、吃饭。

    “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舅舅就只会种地,往后你们多一起玩。”

    饭桌上,韶新元给沈青越倒酒,说得很有感慨,也挺服气。

    沈青越端酒恭维几句。

    姜竹舅舅酿酒是真的不错,带着淡淡的梨子味儿,很好喝。

    要不是在韶家当家仆,都可以去开酒铺了。

    他和姜竹舅舅喝了一杯,又和姜竹外公喝了一杯,还想再和他几个表哥喝,酒坛子被姜竹拿走了。

    一桌子人茫然地看姜竹。

    在韶家几乎没主动说过什么的姜竹憋了憋,开口道:“他一会儿要去看大夫,上次喝酒就被大夫骂了。”

    端午

    “嗯?”沈青越想, 我怎么不知道。

    他又仔细想了想,想起来恩济堂那个山羊胡子大夫了。

    “啊……他啊……”

    沈青越想说没事。

    这酒度数又不高。

    但想起上次他被说, 姜竹像替他领了骂似的,沈青越也不好说什么了。

    “看大夫?”韶家人诧异。

    姜竹:“嗯,他……”

    沈青越:“有病。”

    姜竹:“……”

    “那快别喝酒了,厨房里做了汤,一会儿多喝点儿汤。”姜竹二舅妈从另一桌起身,“我去看看汤。”

    “对对, 喝点儿汤。”韶宗固顺势把酒端走了。

    原来姜竹带着沈青越来县城是为了看病呀!

    “看的是哪家大夫?”

    听说是恩济堂,韶家也挺认同。

    恩济堂和金钟堂一个善内,一个善外伤,都是世代行医, 在宝峰县很有名望,韶府谁有身体不适, 也会去恩济堂请大夫。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