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节(2/2)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这般一分析,结合种种细节,有理有据啊!

    这件事是记入史书里的闹鬼案。

    “既然与寿数无关,那又会是什么?”

    但这位想了想,却惭愧道:“小的年岁大了,十多年前的朝中事,实在记不起来,那年只记得一件事,两京都闹过鬼……”

    “司伐”眼睛亮起:“是了!狄元靖为其子强用长生法的代价,是无法绵延子嗣,此人心里清楚这点,所以根本不急于娶妻?”

    天禧二年五月,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于奏疏中禀报一桩要事,说西京洛阳惊现奇异生物,形似帽状,昼伏夜出,潜入民居,化为狼形生物伤人,引得家家门户紧闭,深恐“帽妖”乘夜而入,侵扰安宁。

    迁哥儿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跟那人攀上了交情,去了酒楼勾栏后,更是成为好友,五日不到,便传回了消息:“公子,这位官人述说了不少当年的旧事,有一件确实蹊跷,那一届神童举,礼部初选时,十岁以下的都有优待,他原本选不上的,却因为年龄小入了选……”

    能够参加神童试的,家境都不会差,再加上出了神童,街坊邻里的都有炫耀,自然是能问出来的。

    ……

    中年大汉却没有一味笃定,而是安排了后路,眉宇间这才露出锋锐之色:“而我既然换了这张脸,就注定要与他交锋到底,看谁先摸清楚对方的底,让秘典合而为一,得真正的大逍遥,大自在!”

    既然是这等大事,狄进反倒毋须问人,开始调取当年的案录。

    所以越年长的心态越稳,优势越大,能过关的基本都是十岁到十四岁这个年龄段,而礼部偏偏优待年纪小的,莫非是政治上需要什么特别的宣传?

    到了六月,京师也开始盛传妖物噬人,百姓惶恐,聚族而居,军营之中,同样人心惶惶,喧嚣震天。

    中年大汉道:“我在河西时,就提过娶妻之事,当时用的是指腹为婚之说,可惜一时急切,倒是被他看出了几分根脚,试探失败,但我依旧认为,最可能的缺陷,是再无子嗣!”

    狄进琢磨之后,唤了一位年长的书吏,询问起来。

    “开封府衙拘捕贼犯,又命起居舍人吕夷简、内侍周怀政共同审理此案;”

    神童举主要考的不是诗词文章,而是经史的朗读与背诵,基本上口齿伶俐,反应敏锐的,就能通过,若能举一反三,那更是十拿九稳。

    实际上书香门第的孩童还真的不惧这些,关键是年纪小懵懵懂懂的,到了宫城的殿内一惊,结巴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根本发挥不出正常水平。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所以狄进在初步排查了这三个人的情况后,马上放弃那两个备考进士的,安排最机灵的迁哥儿去与那个考中明经科,正在等待吏部铨选,苦候差遣的官人交谈。

    结果也没什么异常。

    “天禧二年……天禧二年……”

    “天禧二年,朝中有什么大事么?”

    至于另一位内侍周怀政,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非常得真宗的信任,封禅泰山时,负责修建行宫与圜台,后来官至昭宣使,与寇准交好,助其重回相位,并且密谋废皇后,立太子监国,从中传递消息。

    天禧二年距今太长,别的事情可以让吕公孺打探打探消息,但十四年前,这位弟子还未出生呢,他的几个哥哥也都还小,只能问吕夷简本人。

    “吕夷简和周怀政断的案么?”

    “如果这个推测是错误的,他能有子嗣,且无其他弊端,那我们基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了……保存好有生之力,盯着狄氏,等着他的儿女,等着他的孙子,哪怕再等百年,也要再寻机会,夺回秘典!”

    “对!对!就是那个妖物,好吓人的!”

    过程很顺利。

    书吏连连点头:“当时闹得两京上下都惶恐不安,小的夜间也不敢开门,拿着棍子,站在门口,护卫家中人哩!”

    “组织”那边的进展,并没有影响狄进的计划,一切还是按部就班地执行。

    “闹鬼?”

    这个年代的人,背井离乡的很少,尤其是京畿。

    “我本以为会是英年早逝,正如‘祸瘟’的神通法,强行开启,反倒减寿,然此人体魄强健,气血旺盛,比之他的姐姐都不逊色,必得长寿!”

    比如他让身边的三名亲信武僧,去调查当年一同参加神童试的同龄人。

    “京师有民告发僧人天赏、方士耿概、术士张岗等,散布谣言,引发恐慌;”

    三十老明经,二十岁的明经科不稀奇,可惜这个常科科目在唐朝还有含金量,因为进士实在太少了,又为权贵高门所把持,狄仁杰都是明经科出身,有能力者依旧能高升。

    但到了宋朝,明经科的含金量就是真的低了,属实是没文才又没追求的士人才会选的,后来就在神宗朝被正式废除了。

    而其他臣子还好,想要从这位老谋深算的宰相嘴里问出真话,他都是没有把握的。

    狄进看到这里,微微皱眉。

    狄进眯了眯眼睛:“特意要十岁以下的孩子?”

    狄进眉头一动,同样想了起来:“是有物如乌帽,夜间飞入百姓家伤人的‘帽妖’?”

    国朝的官员调动频繁,相比起来,反倒是地方胥吏更熟知旧事,尤其是这种干了大半辈子的书吏。

    毫无疑问,在宋朝官员众多,差遣相对较少,有实权有油水的又是争破头的情况下,考了明经科就想谋個好差事,实在很难。

    “两人在备考科举,一人已经考中了明经科,正在等待吏部铨选,准备得官……”

    当掸去灰尘,帽妖案的卷宗被找了出来。

    “三位同龄的神童都寻到了。”

    这三个人都属于年少聪慧,又有心气,自然希望科举入仕,光耀门楣,但其中一位家境败落,便选了明经科,二十岁不到就中了。

    四大宦官的最后一位倒下了

    “三名主犯被处以极刑,当众弃市,从犯则被流放千里,以示警戒;”

    “司伐”听到这里,已然明白了思路:“你觉得是子嗣?”

    幸运的是,此前刑房失火,烧毁的案卷是有关京师灭门案的,天禧二年的反倒积压在另一个屋子里。

    真宗一边派人去西京调查,一边在郊外筑坛设祭,祈求上苍庇佑,平息风波,同时朝廷也悬赏重金,缉拿犯人,安抚民心。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