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吴庄(十五)阴差阳错(3/5)
“省下的也就等于赚下的!”每到月底领了工资时,赵春怀发现上个月总有结余。便喜得眉舒目朗了。他的口头禅就是“省下的也就是赚下的”。说这话时还爱拍拍文景的肩,以资鼓励。文景不免笑道:“在这里生活尽揩公家的肥油!不买柴不买炭,有人用块石棉瓦也到货场上去寻。我都替你们脸红呢!哪象我们农村,从锅上到锅下都得靠一家人的五指耙子去刨!”抱怨归抱怨,但在拾柴捡炭上文景却从来不甘落后。赵春怀由衷地高兴。他喜欢她发自肺腑的为公家为农民鸣不平的激愤样子,小嘴儿噘得高高的仿佛想咬人的样子。更喜欢她的心口不一。——省城西站的职工没有买柴买炭的习惯。因为煤台上、货场里就堆着如山的煤块儿、煤面儿、废枕木、旧板材、烂纸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说附近村里的老百姓都不掏钱买柴炭。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用白不用。文景嘴里念叨痛惜公家的损失,但看见别人往家里捞挖,照样心动手痒。赵春怀明里不表示支持,也不反对。暗里却欣赏文景这无师自通和泼辣。他的前任妻子可不这样,好吃精的细的,好穿亮的贵的,没文化倒有文化人的架子。一没柴炭,大呼小叫支使男人去弄。赵春怀是要面子的人,老职工又受过几次表扬,怎好不时不晌去拿公家的东西呢?只好买了炭打省着烧,这日子过着过着就与旁人拉下脚步了。两人为此整天吵架。想不到娶了文景,如花似玉个小媳妇,只说仅有欣赏价值,不曾想还挺实用哩。
人常说祸不单行,好事成双。不久,文景又有了身孕,赵春怀更是喜得合不拢嘴了。看文景因为妊娠反应,脸上露出憔悴、苍凉的神色,赵春怀便请医问药、端茶捧水,更是体贴入微。作为赵春怀的心肝儿宝贝,文景再瞧这持宝人,便有了依恋和仰仗的感觉。只觉得他那脸盘也不宽了,眉眼也不挤了。仿佛生为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爸爸,本来就该是这副模样。
※※※
文景在家里将息了十几天,就再也呆不下去了。说实话她惦念肚里的孩子还不及惦念自己的陆园呢。陆园中的菜苗和籽种都是她精心挑选的,一丝不苟地认真栽种的;而肚里这小小胚胎却是没有欲念、没有选择的不期而遇。文景一向雄心勃勃,想着成龙变凤,图谋自身的发展,从来都没有做妈妈的打算呢。再说从北方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女儿,生性皮实,遇事又有独立见解。她认为这怀孕就如同大豆的萌芽、禾苗的破土一般,总会周身膨胀、对大地母亲上下踢蹬、有所反应的。习惯以后,也无非是个干呕。早上反应强烈,早饭就干脆不吃。人体机能有自然调节,撑不到中午胃口就开了。掌握了规律,几时需要就几时补充些食物。何必象慵懒的婆娘借机撒娇夸大那痛苦呢?农村的孕妇还下地锄禾呢!
可是,眼看秋天到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到了挂果的时节。菜地是五、六天不浇就要干裂的。地下没有潮气蒸腾,茄子、葫芦、豆角都会赌气掉花儿的。花儿一落也就谈不上坐果了。再说,菜地周围的萝萝蔓挺缠手,不停地往树枝围成的篱笆里钻。枝端做张做势地打着螺旋儿,想缠绕西红柿的主干哩。记得去年这个时节,她每天都得过去看管呢。
这天下午,文景对赵春怀说她嫌家里闷热,想出去走走。——赵春怀下班归来时,拾了些废铁丝,正在地下比划着准备给孩子编一个小坐椅。——就是能卡在自行车横梁上的那种儿童椅子。他放下手里的铁钳,望望窗外,天空阴沉沉的,就让文景带把雨伞。文景出了门,他还不放心。探出头来嘱咐她道:“别往远处去!”文景嘴里“噢,噢”地应着,拐个弯儿就溜到了久违的陆园。
然而,陆园的景象却让她吃了一惊。
菜地里湿漉漉的。黑压压的碧绿一片葱茏,让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西红柿都打了枝杈,主干的高度都超过她的眉梢了。在离地五寸的主枝旁挂了果,一嘟噜五、六个。被绿叶挡住的还是青果,向阳的大部分放了白,有的已经泛了红。每株上大约有五六簇。最上面的还在开着黄花,花蕊上爬着蜜蜂。原先没上架的秋豆角也支了架,一律是粗细一般的柳树的枝条。上面爬着攀缘的绿藤,心形叶片从下到上逐次减小,到顶端小成个细细的笔尖儿。已经绽开的白花中已吐出雀爪儿似的豆角。不过色泽不同,雀爪儿一般是褐色,这豆角身上却有白白的绒毛。她所担心的篱笆周围那萝萝蔓草都被连根儿铲掉了,只有晒蔫的枯藤在瑟瑟发抖……
这活儿是谁干的呢?文景把她熟识的人在脑际排察一遍后,立即断定是笔名叫诗心的小齐。也就是给她提供水源的人。文景已经从赵春怀那里得知小齐的身世。在赵春怀对小齐的介绍里颇多微词。小齐是被亲生父母遗弃在铁路边儿的,从当时包裹他的粗布包袱的破烂程度上判断,很可能是家境太穷养活不起。所幸拾捡他的扳道工老齐没儿没女。老齐听到哭声打开那包袱一看,是个又瘦又小的男婴。老齐喜欢男孩儿,但不敢擅自做主。就抱回去与老伴儿商量。老伴儿一生没有生养过。一见那娃娃哭得可怜,小鸡儿一挺一挺的十分染人,便也爱不释手。于是,夫妻俩一把屎一把尿将他拉扯成人。但这孩子的性格与养父母截然不同。老齐两口子安守本分,是循规蹈矩的人。尤其与铁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齐,还带点儿内向和木讷。这小齐却从小就不知天高地厚,整天想入非非。上小学时在学校玩弹弓打鸟,几乎崩瞎同学的眼睛。过大年时把大麻炮中的火药集中起来制什幺导弹,几乎炸了自己的双手。上了中学还发生过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偷偷拿了家中一笔钱,骑了老齐新买的自行车就离家出走了。想想老两口当时那气和急!真难以形容。当老齐在陕西境内找到养子时,已是一个月之后的光景。那小齐又黑又瘦、蓬头垢面。钱也丢了、车子也坏了。可是人家还不肯跟着养父乖乖儿回家呢。指着车把上插着的小红旗,号称自己是“播火人”。还坚持要沿着黄河走一圈儿,要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台湾儿童搞募捐活动,呼吁政府早日解放台湾!老齐若不是找到公安机关的同志来协助,还弄不回他来呢!
老师也拿他毫无办法。在语文课上他看、写诗。在数理化课上更是看、写诗。如果他的数理化能有一门儿及格,老师们就会惊呼发生了奇迹。补考时为了让他顺利过关,老师暗示同学给他扔纸团,提示他舞弊。人家还庄重严肃一副正人君子作派,偏偏不肯抄袭哩。此时初中的学制已是两年,他念了四年才马马虎虎领了张初中毕业证。好在毕业后一直迷恋看和写诗,这才安分了许多。这时老齐也刚好快到退休年龄了。铁路上有了新政策,老职工的儿子可以顶替父亲来就业。老齐便赶紧把自己的铁饭碗捧给了养子。
赵春怀的结论是“儿要自养,谷要自种”,千万不能抱养别人的孩子。
不管怎幺说,文景对小齐却讨厌不起来。她从菜地的前边查看到后边,发现后边也多了道栅栏门。多一道门,菜地里就少踩些脚印。这足见那代理人的真诚和匠心。她不明白他为什幺要这幺做,是年轻人干着一份与铁轨打交道的苦差,枯燥乏味,为了排遣孤独和苦闷?还是有别的什幺想法……
文景还没把这个问题想透,就急忙撑起了雨伞。阴沉的天空,仿佛也是满腹疑团和郁闷,先撒了几滴报信的雨点儿。稀里叭啦打在菜畦的叶片上,叶片便摇出了凉意。先前凝滞不动的空气,突然化解成一阵一阵的微风,摇得玉米一波一波推进。根据经验,急雨要来了。文景忙往回家的小径上走。
“哎,快!快看你的信!”文景刚刚下了坡,就望见那诗心兴冲冲地迎着顶风朝她跑来。
“什幺?”听到“信”,文景就有些紧张。她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她可不希望他给自己写什幺信。“雨来了。日后再说。”文景躲闪着便走。这时,那小雨星儿陡然间变成了稀疏的大雨滴。
“十来天了,不见你的踪影!是吴庄来的信……。”小齐跑到她面前,头发已湿成了一缕一缕的样子。肩头也湿了一片。他说话的口气以及眼神里都露出了抱怨。
“你怎幺想到替我拿信呢?”文景捏一捏那厚厚的一叠,由衷地感动。她已经好久不见慧慧的来信了,正惦念着呢。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