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恶女只想造反 第175节(1/2)

    战场如火如荼。

    三万兵对阵六万兵,巨大的悬殊本令胡人们信心满满,不曾想瓦解得这般迅速。

    他们哪里见过这等狂轰滥炸,血肉之躯根本就招架不住。

    号角已经停息,然而战鼓声声,厮杀的官兵们听着那鼓声,无不士气大振,因为他们知道那是陈九娘在为他们擂鼓助威。

    那是他们心中的旗帜,只要旗帜不倒,他们就能血战到死。

    尽管陈皎两臂发酸,仍旧咬牙擂鼓。她不能退却,她要告诉他们,她一直与将士们同在。

    徐昭一杆红缨枪杀红了眼,胡宴一脸鲜血,跟野兽似的疯狂。裴长秀则领着一人投放火药筒。

    这些人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当初被胡人欺压的那一刻,只不过今天他们带着仇恨杀了回来。

    这场厮杀持续到下午,当初结伴而行的各州将士再无凝聚之力。特别是对方不按牌理出牌的杀戮方式,委实叫他们吃不消,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一旦心生退意,便如一盘散沙。

    兵败如山倒。

    泰州那边想保住实力,选择了撤退。他们总共才出了五千兵,哪里经得起这般屠杀,比不起中州家大业大。

    紧接着徐州兵也跟着撤退,他们总共也才一万多兵,若在这场战役上折损,以后恐怕连州府都守不住。

    这群联合进军的派系各有各的考虑权衡,若是胜券在握,他们断然不会打退堂鼓。可是对方实在太勇猛,跟他们想象中的南蛮子大相径庭。

    就这样,当初乌泱泱的一群胡人军队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溃不成军。

    那些散乱逃亡的官兵被追着砍杀,愈发觉得南蛮子跟疯狗似的见人就咬,简直有毛病。

    待到申时,声势浩大的一场战役在溃败中结束。

    现场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断裂的旗帜,茫然的战马,数不尽的尸骨,无不昭示着战争的残酷。

    有伤员痛苦口申口今,若是胡人,便一刀杀死。

    这一战胡人死伤惨重,折损了约莫两万多兵,南方兵也折损了数千。

    陈皎不想去看那战场,也不愿。她还没像裴长秀他们那般有一副铁血心肠,能对战场上的惨烈麻木。

    怕梁州偷袭淮州,他们先行领兵回去,胡宴等人则清理战场。

    那么多尸体,全都堆到一起就地焚烧。捡兵器的捡兵器,拖尸体的拖尸体,牵马的牵马,各干各的,井然有序。

    天边血色残阳,战场上火光冲天,嗅到死亡气息的秃鹫前来觅食,被人们驱赶。

    尸体焚烧的味道并不好闻,但死人实在太多了,只能堆积到一起焚烧。

    胡宴疲惫地坐到地上,望着远方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目中露出满足的笑。

    这是他的故乡,尽管亲人尽数离去,可他依旧执着回家。

    刘大俊见他发呆,踹了他一脚,“想甚呢?”

    胡宴回过神儿,“我回来了。”

    刘大俊也一屁股坐下,说道:“我也回来了。”

    说完这话,二人看着对方,皆笑了起来。他们相互碰拳,无比庆幸这条回乡之路一个都没少。

    这场战役重创了胡人的锐气,再无先前的猖狂。而梁州那边果然趁着陈皎他们出兵时偷袭,结果被火药炸了回去。

    先前梁州出兵一万,折损了四千多,灰溜溜逃了回去。但凡提到这帮南蛮子,无不恐惧害怕。纵使他们身强力壮,也扛不住火药投喂。

    似乎到这一刻,他们才知道为什么陈九娘当初会送上三颗脑袋挑衅。

    一群想去群殴的胡人反被对方殴打,且还是个女人,打得他们丢盔弃甲,个个都觉得脸上无光。

    中州的扎莫度罗领教过陈九娘的厉害后,一怒之下把张忠宏给杀了,认为他是在羞辱他。

    那般厉害的母老虎,居然出馊主意让他去求娶,娶回来岂不得翻天?!

    简直居心叵测!

    便宜爹去世

    约架被打趴,胡人们都消停不少。他们无法重新聚到一起,因为会指责对方为什么撤兵。

    这涉及到各方的利益,毕竟各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掰扯不清,索性眼不见为净,省得费嘴皮子闹得生伤。

    入冬时梁州又挨了揍,先前他们趁着约架时搞偷袭,实为不耻。

    那帮胡人在群架上见识过南蛮手里的“天雷”后,无不心惊胆战。他们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只晓得它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投进城中毫无招架之力。

    南方的士兵们把对同伴身亡的愤怒转嫁到了平民头上,攻进城后见胡人就杀。

    他们会把从胡人手里抢夺来的财物聚到一起寄送给战死同伴的亲眷。有些家中有妻儿老母,就算朝廷会给一笔抚恤金,但还是想尽一份战友的心意。

    充满人情味的举动令整个军队极具凝聚力,上头不会管,底线是禁止奸淫。

    针对胡人可打可杀可抢,该上交的时候上交,该捡便宜的时候捡便宜,收放自如。但若趁机欺负中原百姓是会挨刀的,吃一顿和顿顿饱,他们心中有数。

    梁州十三郡,攻破晋原后,乌加卡那节节败退,州内百姓四处逃窜。而与他们的恐慌相比,昌定和新城两地的中原百姓初步进入安稳时期。

    今年风调雨顺,府衙提供的种粮也不错,辛勤劳作的人们迎来了久违的丰收。头一年无需缴纳税收,多余的余粮可以换些布匹零碎之物。

    他们已经很久不曾像今年这般舒坦过了,只要世道不乱,有足够多的田地耕种,政治清明,日子就有盼头。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