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1/1)

    驸马爷甘明福美滋滋的看着自家闺女,那双黑白分明的卡姿兰大眼睛,频频点

    头:

    “都是公主殿下的功劳,咱家郡主娘娘长大后,定是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

    像他姐,实际就是像他多一些。

    他能不喜欢吗?

    “哈哈哈,驸马你都不知道,我当年有多想把圆圆偷回家!咱家闺女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是天天叨叨,就盼着她能长得如我愿,生下来一看,我就乐了!这算不算心想事成?!”

    甘明福:“”

    公主媳妇儿的颜控属性,实锤了。

    当年,或许她就是看上了我这张脸!

    赵染:错!错!错!

    我最先相中的是大姐的脸!

    然后相中了大姐天生神力,并有一身杀敌的好本领!

    驸马爷呀!你顶多算是个搭头。

    一个月后。

    被所有关西驻军当做甘大将军搭头的左秀才,他收到了朝廷吏部发来的任命书。

    左文康,他平步青云了。

    一跃成了关西织造都督!

    正五品!

    听到消息的一些甘大将军颜粉,直接被干破防了:

    “啥情况?那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老白脸,竟然靠着一手织锦的活计升官了?还是个正五品!”

    不可思议!

    难以置信!

    颜粉们急了:

    “兄弟快给咱说说看,这个关西织造都督具体是个什么官?管啥的!”

    “官不算大,但绝对是个肥缺。关西今后的棉纺、丝织品,生产、销售和税收都归他管。

    而且甘露川织锦坊,今后生产的云锦就是贡品。

    同一个织坊里织出来的蜀锦,身家肯定又得倍增。你们且仔细品品这个官职的重要性!”

    品一品?

    天家夫妻就是这关西云锦的代言人。

    有人表示不服:

    “哼!老白脸有今天,还不是沾了大将军的光,别的作坊管事哪个不能干?怎就没人当官哩。”

    有人反唇相讥:

    “看把你们酸得!哪个工坊管事能造提花机?又有哪个工坊的管事会设计龙凤袍图样?”

    “是的呢!据大将军府的婆子说,就在年初一的大朝会上,陛下和皇后娘娘穿的龙凤袍,都把商都的文武百官和家眷们给镇住了。不到三天时间,他们家秀才老爷的大名就响遍了商都。”

    “应该用不了不久,就会有大批从事丝绸买卖的商贾赶来关西。”

    “原来是商贾啊!前几天我去瓜州卫,就看到了好几十驾车从关内来,车里满满当当都是人。”

    “兄弟,你们第三支队是不是搞封闭训练去了?这些天来的不是啥商贾,都是来投亲的新移民!正月十五后,已经陆续来了五千多人,听说还有好多在来的路上呢!”

    “嘿嘿,还真被兄弟猜中了,这不是去搞户外拉练嘛!被丢到大漠里呆了两个多月,消息确实滞后了些。

    隐约听到移民村的人说过一嘴,说是要把老家的亲戚都介绍来关西,但这正月都还没过完呢,这些人难道是在路上过的年?”

    “不是家里日子过得苦巴,谁会大过年的往外跑?这种事赶早不赶晚,早来还能挑着好地方!就伊里河谷那片知道吧?第一批移民只要五万户。比起咱们关西这几卫,那儿才叫沃土万里!”

    “伊里河谷不仅是土地好,水草丰沛!关西的第一个边贸城,就要在河谷以西修建,新移民来了,少说能在工地上干上一年多。”

    “这个边贸城有甚说法?关西商行不是已经开到伊里河谷的大小城池了么?”

    “不一样,边贸城和这些城池不一样!边贸城就是专门修来,让雍泰朝的商贾和西域的胡人、番商们做买卖用的。”

    “昂滴乖乖,那这伊里河谷今后可不得了,要昂家有亲戚移民来关西,也要叫他去伊里!”

    “”

    宣扬

    被关军们热议中的老白脸,正五品关西织造都督左文康,见天的面红耳热。

    一些有的没的闲话,就被有心人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人家却一点不恼。

    身着青色的春季朝服,足蹬黑履,步伐沉稳,举手投足间尽显文官风采。

    指着自己的乌纱帽,晃晃了帽翅,得意对甘明兰道:

    “娘子,羡慕我的男人现在从甘露川都要排到伊里河谷去了。但我这天大的福气,可是用前世三十多年的苦换来的。他们这等前世没过苦头的,羡慕不来。”

    “嗯嗯,只要你不觉得委屈就成!”

    “娘子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我一个秀才就做到了正五品官,干的还是我前世的祖传家业,要再喊委屈老天爷都得收回给我的福气了。

    他们也没说错,要不是有你的天大功劳在前面,陛下也不会因为那一身龙袍做得好,就赏个官给我当。”

    “你我夫妻,本是一荣俱荣,说这些就见外了!也得亏相公你,是从女尊凤朝转世来这男权朝代的。前朝两千多年和现在,或许是今后几百上千年,九成九的男人都容不下比自己厉害的媳妇儿。遇到你,也是我的福气!”

    左文康的笑容越发灿烂,别人或许会惧怕他家这个杀敌狠辣的媳妇儿。

    他却不然。

    妻主越强大,他就越有安全感。

    奈何这个朝代的阴阳颠倒,讲究个男主外女主内。

    他只能拼命挣点傍身的筹码,生怕不努力哪天就被媳妇儿给踹下了关西第一软饭男的宝座。

    一般男人理解不了他们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私底下,他媳妇儿其实是个好脾气的主。

    两人把话说开后从未红过脸,更别提吵吵嚷嚷,摔摔打打。

    当然,得了天下至宝的他,更不会满世界嚷嚷,宣扬自己媳妇儿的好性情

    正月之后,土地尚未开化。

    但关西已经提前进入了忙碌状。

    新一轮的移民大潮,它来了!

    去年秋收结束后,具体的移民引进计划就开始在各卫所实施。

    关军们从一些日子过得比较富足的移民村,精选出来了一千多个代表,还给这些人置办了回乡的行头。

    行头包括:车马、衣裳,还有很多关西特产。

    可以想象,这些老移民衣锦还乡后,会给老家人带去怎样的视觉冲击。

    现在全国是个啥情况呢?

    在乾武帝去年的血腥镇压下,终于将均田令颁布了下去。

    十六岁以上男子每人授口分田六亩,女子四亩。

    口分田用于种植谷物,属于朝廷所有,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允许买卖,百姓年老或身死后需归还朝廷。

    这才算是稳住了逃难归家的百姓们,把这些人拴在了土地上。

    即使朝廷还给这些口分田免了两年的田税,农人的日子依旧很穷。

    生病了,没钱买药。

    儿女婚嫁,没钱置办聘礼和嫁妆。

    甚至连出门都没一件体面的衣裳。

    就听这位从甘露川望乡村回来的老移民,去了自己外祖家大肆宣扬:

    “老话说,一文钱都要难倒英雄汉,没啥都不能手里没钱!又说,树挪死,人挪活。

    外叔祖啊,你们村儿这百八十口人,守着这三四百亩地,一年下来能攒几个钱?

    同样是口分田,我们甘露川每户仅有二十亩。就这二十亩,一季就能收一百一十八石粮。

    此外,我们望乡村每户还有二十亩桑地。种桑养蚕,一年卖蚕茧也能挣一百五十多两银”

    望乡村老移民的话,令他外祖村的庄稼汉们瞠目结舌。

    “你们西北的土地这么肥沃的么?平均下来,一亩地能收差不多六石粮?我们村儿最上等的肥田麦子亩产才三石。”

    望乡村老移民掏出一个小麻布袋,给大家展示里面的麦子:

    “不是我们西北的土地肥,而是我们西北的种子高产,你们看看今年的新麦,是不是颗粒大且饱满?这个品种还特别的耐旱!春秋两季都能种!”

    庄稼人哪有不稀罕高产种子的。

    上了年纪的叔外祖还责怪这个堂外孙:

    “这么好的种子怎就不知多带些回来?要是在老家也能种出亩产六石的麦子,不也能靠种地挣到钱么?”

    他家堂外孙连连求饶:

    “叔外祖,我们关西的麦种是按照每户的口分地数量,由卫所配发的。有人试过自家留种次年播种,产量就是不如卫所发的高!

    ”

    还有那年轻的问:

    “表哥,农耕都是有时令的,桑树也得种几年才得用。咱们要是去了关西,在庄稼丰收之前照样没钱花。现在在老家,我们得闲了就去县城码头扛大包,一天也能挣个十来文。”

    他家表兄哪里看得上扛上一天大包,才挣十来文?

    “表弟你这二十出头的身板,若是舍得下力气,表哥敢给你做保,一个月管吃住,最少也能挣一两银!”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