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担当要狠抓落实(4/5)
平心而论,没有人真正喜欢被约束、被管制,从而失去更多的自由,但是,这世上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大到一个国家、军队,小到一个组织,成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服从意识,将决定其事业的成败。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服从组织,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机构,地位有多高,个人的权力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这里所说的服从绝不是不动脑子地盲从,不是被动地听从,而是自动自发地服从,是主动地服从,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而不是来自各方面压力的服从。
在美国,培养了众多政商界领袖的西点军校认为服从是一种美德。在西点军校,即使是立场最自由的旁观者,都相信一个观念,那就是“不管叫你做什么都照做不误”,这样的观念就是服从的观念。西点人认为,军人必须以服从为第一要义,学不会服从,不养成服从观念,就不能在军队中立足。
一个高效的组织必须有良好的服从观念,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也必须有服从意识。因为上司的地位、责任使他有权发号施令;同时上司的权威、整体的利益,不允许下属抗令而行。一个组织,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命令,那么在达成共同目标时,则可能产生障碍;反之,则能发挥出超强的执行能力,使组织胜人一筹。
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他的名字对于0世纪60年代的人们来说,就如同今天的时尚明星,拥有着无数的追随者。今天,在大庆修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厅,还有一座巨大的雕塑,铁人在前面走,后面紧随着庞大的队伍。寓意是大庆的英雄队伍是以铁人为代表的英雄队伍,铁人是这个英雄队伍里边的一面旗帜、一个典型。19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陕西省玉门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由于家里非常贫寒,王进喜从6岁起就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去讨饭,他建国前在玉门油矿当苦力,从山下往山上背石头,运各种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肯卖力气,肯下功夫,又聪明机敏。1956年4月,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又被提拔为钻井队的队长。1960年月中旬,王进喜听说玉门要选精兵强将参加松辽石油会战,立即主动请缨,向领导要求第一批出发。经过简单的准备,仅仅一个多月后,1960年月15日,王进喜就率领他的7位队员赶赴松辽参加会战。经过整整十天的颠簸,王进喜才到达一片荒凉的萨尔图小站,在车站前的土路上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逢人就问三句话:“我的井位在什么地方?我的钻机什么时候能到?这里钻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与当时的另一支援会战的领导形成鲜明的对比。据说那个领导来了以后下车也问了三句话:“我到这儿来了,宾馆在什么地方?小灶食堂在什么地方?到这里工资能涨多少?”王进喜的工人本色决定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战斗岗位、生产设备和努力目标,而王进喜的这三句话也成为他到达松辽之后的第一个经典传说。
到达油田后,王进喜和钻井队都十分高兴,终于可以大战一场,但随之问题也来了,钻机虽然到了,但是几十吨重的设备没有卸货的装备,如何把设备弄下来并安全安装,确实是个大难题。因为没有设备,依靠人拉肩扛奋战整整三天三夜,王进喜和他的105钻井队终于把钻机搬到了距离车站十几里外的井场,把所有设备都组装起来。在大会战最为艰苦的日子里,王进喜还有一句口头禅:“有也上,无也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王进喜的房东赵大娘亲眼目睹了王进喜没日没夜干活的情形,因为自从打井开始后,王进喜就再也没有回来睡过觉,“铁人”这个词就是赵大娘最先开始说的。王进喜在大庆的第一口井打响了会战的第一枪,大庆各个单位也都开始开展学铁人做铁人的活动,这对于王进喜和他的105钻井队来说既是莫大的鼓舞,也是更为紧张的鞭策。王进喜曾经说过,“我一到大庆就想开钻,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黑天盼,白天盼,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一定要狠狠地打,细心地打,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井打好,创出一个全国高纪录,向党来报喜。”
105钻井队顺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任务,立刻转换战场,王进喜指挥他的队员,利用在玉门油田时就琢磨出来的整体搬家的方法,迅速在第二口井位摆开了战场,然而这口井打到700多米时,出现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飞上几十米的高空,再不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一场大事故就要发生,情况万分危急。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但倒进去的水泥沉入水底,比重提不上来,上水管又被水泥糊住,井喷更厉害了,现场没有搅拌机,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纵深一跃,用自己的身体搅拌起了泥浆。经过三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王进喜和另外两个队员通过用身体搅拌泥浆终于压住了井喷。革命战争时期打仗要有先锋官,搞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有人打冲锋,而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样的先锋官。王进喜身先士卒,他带动大家把会战打了上去,一个铁人前面走,大批铁人跟上来,大庆油田很快就涌现出了很多铁人式的先进人物,整个油田会战也因为有了这批先进典型,会战队伍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热火朝天的场面掀起了高潮。
干部敬畏组织、服从组织还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懂得轻重缓急,知关节、得要领,善于举重若轻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被视为以智慧完成组织任务的典范。战国时期,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但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是另一个保证完成任务的范例。玄奘(60~664)是唐代的高僧,受唐太宗的委派,于贞观三年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他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持不懈,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惊人的毅力最终取得真经。玄奘历时十多年,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649年)回到长安。他将西行途中看到的风土人情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玄奘依然完成取经的任务,他这种不畏艰险、坚忍不拔、保证完成任务的精神令后人折服。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