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1/8)

    担当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艺高人胆大,有了硬本领才能真担当。做好工作是每个人的愿望,而实现的途径就是拥有工作能力和实力。这是善于担当的前提和保证,是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的形势任务对党员干部提高担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非生而知之者”,个人能力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进取获得的,只有在实践中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能力、提升实力,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下大气力苦练内功,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兼具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担当的能力。

    ★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

    如今,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担当富民强国的领导干部,应该审时度势,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经常不断的任务,自觉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不是一时性的、阶段性的,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谈学习是终身性的。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强者,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才能拓宽视野、判明大势,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我们自身来说,学习不仅事关个人修养,更关系工作能力、事业发展。

    ★有真本事、硬功夫才能担当起来

    公元前6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长期下去,就怕我军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召见她,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

    公元前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覆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担当必须有真本领,不能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发扬担当精神,须有真本事硬功夫。

    ★在放眼全局、顺应大势中大显身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事关全局和整体,需要有所担当。只有放眼全局,我们才能见则远,闻则彰,辨则明;只有把握全局,我们才能顺应大势,抓住要害,善于取舍。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缓解了陕北压力,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担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支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担当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全局。在近代中国,“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言论广为流传。湖南人杨度曾写过一首《湖南少年歌》:“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究其原因,正是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为世人称道的著名人物。

    站在新的历史,我们正面临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三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担当全局,就要时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振兴中华为职责,坚持从高处着眼、从远处着眼、从大处着眼,善于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党工作大局去思考、审视和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当下工作、阶段工作、局部工作、区域工作,放置到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和推进。一要牢记责任,牢记使命。经常拷问自己“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点什么?将来给党和人民留点什么?”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二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盘活、最大凝聚各方力量。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紧贴工作现实,遵循规律、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尽责担当,为当前发展抢占先机,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要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尤须用关键行动,成就关键作为。始终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断攻坚克难,担当中见责任、履责任尽担当,在突破瓶颈、克服困难、开创局面上下功夫、求实效。四要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工作中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要牢固树立“无为就是过、无所事事就是阻力、丧失机遇就是犯罪”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拿出拼命的精神和劲头,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切实担负应尽责任,全心全意履行职责。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