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3/8)

    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因此,领导要着力做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决策的效果和成败。二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三是要善于决断,敢于负责,这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五是要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六是要依法决策,这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行依法决策,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七是要在实践中对决策及时修正。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会受客观过程发展的影响,原先定下的决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从认识论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领导干部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审时度势,及时对原先的决策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减少工作中的损失。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修正决策,不断提高决策能力。

    总之,科学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决策提出的新要求。决策科学化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对于决策科学化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行政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思路、新情况的挑战,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党政机关管理和运行成本、决策风险的最低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理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是无畏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注意工作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使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好工作方法问题。

    早在19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可见,注意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总是强调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完成工作的方法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了帮助干部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写了《关于领导干部工作方法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六十条》等系列文章,并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关于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中一件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事。这些方法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主观指导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研究问题要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坚持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两手抓”,等等。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继承和发扬。

    党员干部的一切担当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就要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倾听群众对哪些问题最关心、最着急、最不满意,并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真正把工作干好,必须自觉把转变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重要的途径。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要了解真实情况,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就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深层次矛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

    ★知人善任当好伯乐

    百姓感触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好干部多,哪个地方的风气就正,经济就景气,干群就一家亲。好干部,领导放心,群众交心,家人安心。党的事业需要好干部,人民群众期待好干部,干部自身更希望成为时代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披沙拣金,靠组织培养,加上自己努力,经过长期实践的打磨,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成为优秀干部。

    公元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城望风而降。此后,在军事要地街亭的防守中,诸葛亮没有使用宿将魏延以及吴壹,而是使用了虽然智谋过人,与诸葛亮多次英雄所见略同,但缺少临阵经验的马谡。派马谡带领一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结果,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从部下王平的正确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