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4/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担当态度,反映出不同的领导水平。街亭失守,马谡被斩,相比较之下,官渡之战中的那位被曹操斩首的历史上无名的监粮官,其作用相差千里。这点也映衬了诸葛亮并不善于处理善后工作。曹操是借人头提振士气,诸葛亮则是斩人头推脱个人责任。
诸葛亮到底错在哪里?一是选人制度和提拔人才体系缺陷。在这里我们看看整个蜀国除了刘备留下的五虎上将之外,其实根本没有领军的帅才,人才培养、发现和提拔体系完全没有。“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将军”说的就是这件事。马谡在街亭之战前面,除了跟诸葛亮提了很多治军建议之外,直接领军打仗的经验几乎没有。将马谡派出锻炼,可以先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一样,下基层锻炼,让他的能力通过实际锻炼得以提高岂不是更好?
二是一人独大,授权不够充分。在街亭,马谡寸功未立,诸葛亮又在其下安排了一个老将王平来制约马谡,自然不会形成上下齐心的统一行动。真正优秀的团队,每个人都是整个团队的智囊和战斗者。即便是一个普通士兵,更别说是王平了,都要对街亭之失担当责任。当马谡在决策受到掣肘时,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笑谈了。因为中国人往往在授权时会有所疑虑,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早就在我国古代兵书上写明,诸葛亮未必不知。也许在那样的环境下,诸葛亮猛然觉得只有马谡能够守住街亭,可怜蜀国无大将!其实,此时派王平为主将、马谡为参谋更好一些。或者派马谡为主将,将其兵力减少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给王平辖制也是不错的行为,不要将王平和马谡合兵一处,这样马谡守住无水源、无粮源的高山,王平把手第二关,相互依托岂不更好?因为这个时候,马谡也许不会有恃无恐,将自己“置之死地”了。因为,这样授权,相反会让马谡形成叛逆心理,王平越是阻挡,越是拿诸葛亮作为令箭,马谡越是自作聪明。所以,还有一个最差的办法,就是,不将王平派为副将,就将整个权力授予马谡,让他有临时处置的权力。以上种种,恰恰注定了失去街亭这样的战役,街亭之失不在马谡,而在于诸葛亮用人失察、授权不明、授权不够。
三是没有选派更强有力的团队给马谡。在街亭之战之前,诸葛亮既无良将更无精兵,这不是诸葛亮的错,但至少也应该把坚定执行制度的兵派下去吧?仅仅两三天就军心涣散,诸葛亮每年练兵,连心理素质都没练好。让一个只会墨守成规的纸上谈兵的人带队,不是诸葛亮的错又是谁的错?
古语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对干部使用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用人一定要有正确的用人观,也需要胆识和气魄,而用才的魄力重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一要不计个人恩怨。曹操在《青梅煮酒》中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就说明作为领导干部者要有容人之量,要能承受各种责难和抱怨,要能弃个人恩怨不顾。二要不论资排辈。要懂得“资历未必等于能力,老人未必就是能人”的道理,在用人上跳出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大胆破格起用有才干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失去了使用的“黄金期”,是一笔巨大损失。三要使人尽其才。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运用科学的考察方法,全面掌握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干部的个性与特长,要用人之长,避其所短,因地制宜地把其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最大地发挥干部的优势和潜能。
“知人善任”要助当“伯乐”。“知人”就是摸清干部的“底子”,“善任”,就是给干部合适的“位子”。一些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坐等伯乐”的心态,总认为怀才不遇,没有伯乐发现自己。这个时候,要助当“考官”,考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品质情怀;考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境界格局;考验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能力水平;要助当“红娘”,善待那些“有棱角”的干部,他们虽有些个性,但更富原则性;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把擅长具体业务,善于通观全局,用到合适的领导干部岗位上;要助搭“平台”,给好干部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一个锻炼干部的好地方,扎根人民群众、打牢实践基础,让其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总之,在使用好干部上,既看“高楼”又看“地基”,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看经济总量也看民生改善,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和谐,看干部评议更看群众口碑,才能让好干部源源不断被发现、公道合理被使用。切实做到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使其成为组织信任、群众公认的好干部。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平时最担心,工作中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群体上访、重大恶性案件等,都属突发事件。因为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且没有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的时间,如果不能迅速果断地及时控制局面,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现实中,大量突发事件带来的深刻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敢于担当,有效化解危机,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具有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呈继续发展之势。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经过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008年抗击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等公共安全事件,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事件仍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先确立正确的原则,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正确指导。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打破了正常的组织界限,使社会机制不能正常运转,这时安全就成为最主要的目标,应将挽救人民生命和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作为处理突发事件和开展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最主要目标体现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上,其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属于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当我们要确立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时,必须牢固树立“生命第一”的原则,始终把突发事件对生命的影响放在优先选择的首位加以考虑。这也符合突发危机状态下公民权的维护和保障的原则。生命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是人类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在突发事件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尽量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以保护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后应最大限度地安慰民心,使他们较快恢复事前心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一切突发事件处置成效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尺度。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