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知行合一才是真担当(7/8)

    对策六: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引起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马放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对策七:学习实践要到位。一些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应对失策,思想缺乏灵气,讲话缺乏底气,行动缺乏朝气,工作缺乏锐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一是要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同时要注重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本人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凡事提前规划好,方方面面都能考虑到

    统筹兼顾能力,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的能力。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避免顾了这个,丢了那个,选了一个,遗漏很多。要照顾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统筹,简单说来即通盘筹划;兼顾就是同时照顾多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统一筹划,顾及全局。这是优秀干部区别一般群众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些干部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考虑一点,尤其是对自己或者局部有利、有益的一点,而不考虑其他方面。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为了眼前得失,误了长远发展;顾了局部,却伤害了整体。这是统筹兼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毛病,需要干部们在进行决策或开展有关工作时,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要挂一漏万。不可否认,领导干部要算“发展账”,但与此同时,也要算“人本账”,也就是处处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的gdp是绿色的gdp,不是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灰色的、褐色的gdp。我们要重视经济发展,但发展的最终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品质,如果置人的生命、尊严、幸福、安全等于不顾,一味追求发展,那这样得来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实践中,最理想的做法是凡事提前规划好,方方面面都能考虑到,统筹发展。但不少时候,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往往还是出现部分伤害整体的情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要及时纠偏。对于战略问题,不懂得及时纠偏,就可能走错了方向,徒劳无功不说,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对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及时纠偏,就有可能犯原则性的错误。哪怕是带团队,如果对下级的行为不懂得及时纠偏,任由其发展,那么不仅会制约下级的成长,还会给团队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解放战争中,刘伯承、邓小平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发动的陇海战役,给予敌人以重大打击,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陇海战役刚刚打响,解放军部队就在杨勇和张霖之的指挥下,一举攻下了砀山城,毙俘蒋军五千多人。按理说,身先士卒的指挥员领兵带队打了胜仗,应该受到奖励,但谁都没有想到,身为政委的邓小平却严肃地批评了他们,原因是他们虽然打了胜仗,却在战斗中执行纪律不够严明,损坏了群众的不少锅碗家具。在他看来,违反了群众纪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取得长久的胜利。听了邓小平这番话,在场所有的人都很震撼。杨勇、张霖之等指挥员不仅当场承认了错误,之后还认真赔偿了群众的损失,并且把每家的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之后才去追击敌人。从那以后,刘邓大军都十分注意部队纪律,即便部队工事旁边果树上的石榴、梨子和红枣成熟了,也没有一个人去摘。即使到了今天,邓小平同志这种全面思考问题、发现偏差就及时纠正的作风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系统思维也就是全局性思维,它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既不能只顾及一个点或一个面,也不能僵化地固守己见、一成不变,而是要把问题的相互关联性、事情的相互作用性加以综合考量,让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让事情达到圆满的效果。那么,如何以系统思维来确保搞好结合、统筹兼顾呢?

    (一)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学会面面俱到。在思考问题时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面面俱到。不要关注了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方面。著名企业家冯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去香港和李嘉诚一起吃饭的一次经历,让他感触特别深。当时李嘉诚已经76岁。作为华人企业家的标杆,大家都觉得像他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物,即使和大家一起吃饭,也必定会是这样的:等大家都坐好了,他才入座;如果吃饭,他一定会坐在主桌,主桌上的其他人,也一定都是最有分量的企业家;饭还没吃完,他就先走了……然而,事情却完全不是那样。到了吃饭的地方,电梯门一打开,他们惊讶地发现,李嘉诚竟然亲自站在门口迎接;进去之后,每个人都抽了一个号,这个号就是各人照相时所站的位置;抽完照相号之后,每人又抽了一个号,这次抽的是吃饭的位置。吃饭前,在大家的要求下,李嘉诚进行了主题为“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简单讲话,因为有外国人,他先用英语讲,再用粤语讲,把全场人都照顾到了。吃饭时,冯仑抽到的位置正好跟李嘉诚只隔了一个位置,本以为可以就近聊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嘉诚就站起来,跟大家说抱歉,自己要到邻桌去坐一会儿。一共四桌,吃饭是一小时,李嘉诚每桌坐了15分钟。临走时,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告别,连边上的服务员也不例外,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宴会,但李嘉诚却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连用抽号的方式决定每个人照相和吃饭的位置,以便让每个人心里都觉得舒服、不感觉受了冷落,这样的细节,也全都考虑到了。这样做事的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一件事,要么不做,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即要充分考虑到与此相关的所有人和事。你考虑得越全面,就显得越成熟,不仅更能使人尊敬,同时更不容易出现纰漏和问题。

    (二)思考事物之间的有机性——善于积极联想。思考事物之间的有机性,也就是在想问题、做事情时,不能只盯着问题和事情的本身,还要想与之相关联的种种可能性。想得越周全、了解得越详细,才能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最好的解决方式。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担任8年秘书的纪东,在回忆录中特别谈到:周总理经常要求他们遇事要善于联想。有一年开春时,他们收到有关部门的报告: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冰情严重,由于气温升高,形成的冰坝会严重阻塞河道,崩毁堤岸,冰水四溢,淹没农田,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接到报告后,周总理立即让纪东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弄清楚以下问题:冰情严重程度,重要冰冻地段,冰坝有多高,覆盖面积有多大,爆破冰坝的措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这些问题,纪东整整记了一页纸。为什么要问得这么细致?原因是相关的情况掌握得越详细,在作分析和决策的时候就越主动。这一点,在处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难上尤为重要。如果相关情况掌握不全面,那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采取错误的办法,那么,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周总理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要尽可能想到有关的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自己在思考问题时,要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有机性、关联性,还要学会像周总理一样,要求下级养成多想、多问、多了解的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求下级在汇报情况前,起码要先了解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已经造成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有数字的,一定要用具体数字说明),还将造成什么影响,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如何,等等。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