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6(4/5)
陶渊明这一下如遭雷击,几乎要跳了起来,脸上的肌肉都在抖动,厉声道:“不是这样的,不可能,我,我可是陶家子孙,那些,那些个平民百姓,他们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是士族,怎么可能比我更高贵?”
刘穆之哈哈一笑:“能活到现在的,谁家祖上没阔过呢,也许只是因为人家是庶子支流,慢慢地家道中落而已,我说个不好听的,你陶家也就是百年前出过一个州刺史罢了,而别人的祖宗,没准都是贵为天子呢,就象我,还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而我同村的几个邻居,都是我的远亲,但他们家早就沦落到连士族都不是了,就是你眼中那些本为牛羊,猪狗不如的草民而已,但人家的这个所谓高贵血统,还要在你陶公之上呢,只不过他们家没你的运气,有家藏典籍,可供学习呢。刘裕家也没有,所以他只能习武强身,走军事路线了。”
陶渊明无奈地坐回了原地,他咬着牙:“不管怎么说,现在他们是草民,我们是士族,就是要高过他们的,我们就是要保住现在的地位,将来的权势,这有什么问题吗?”
刘穆之摇了摇头:“渊明啊,保是保不住的,我说过,谁家的祖上都阔过的,你也承认他们一旦有机会取得富贵,也是想要成为士族,传承子孙的,到时候如果人人这样你争我夺,不把精力和才华放在能造福天下的事上,而是放在无穷无尽的内耗上,岂不是愧对了我们的所学呢?你是认定了这世上永远是子孙相继的士族传承,但我和刘裕一样,相信这个世道早晚会改变,当我们的技术进步,机关升级到可以不用大部份人去耕地劳作,才能养活天下人的时候,我想这个士族时代的结束,终将会到来。”
陶渊明冷笑道:“不用多说,你坚持你的想法,我坚持我的,我相信你就算和刘裕是真心这样想,也早晚会人亡政息。不要指望你们会和商鞅一样,虽然作法自毙,但是秦法能流传,那是因为商鞅变法首先是强化秦国国君的地位,让他能高高在上,这才会得到秦君的支持,而你们这样搞,连皇帝早晚都要废了,又有谁会支持你们?就算你们的子孙,也不会接受你们这套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那就让时间和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你现在是士族领袖,我就这样杀了你,虽然很容易,但会引起一段时间内天下的分裂,所以,我想暂时和你妥协,你想要的荆州刺史,我现在不能给,但以后会尽量让你当上。你可以先跟我们合作,换取有官职在身,以后立了功时,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任。”
赦免陶公谈条件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我并不是一定马上就要荆州刺史,现在刘道规生死不明,就算活过来,恐怕也不能胜任这荆州刺史了,无论我们之间的政治见解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不希望大晋在这个时候再经历风雨了,且不说接下来跟天师道的最后决战仍然要再消耗和摧残我们的国家,就算后面战争胜利,也要面临着你们北府军京八党和世家士族之间的矛盾。”
“在战争中立了功的军将们按刘裕的规矩是要论功行赏的,然后这些只会杀人打仗,却无治政之才的家伙们就会跟以前一样,分封到各地,然后被当地的士族,豪强们所抵制,最后弄得一塌糊涂。不仅对国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会有损你们的名声,最后转了一圈,还是要把这些地方和权力交还给士族,你们是想这样再来一次么?”
刘穆之平静地说道:“事情没你说的这么夸张,这几年的战争和以前不一样了,有很多中下层的士族们,看到了从军之后建功立业的希望,于是主动投身军中,担任吏士,参军,他们会跟随那些立功得赏的将校们,继续成为他们的幕僚,上任地方,管理政事,不会象以前那样把地方的行政弄得一团糟。”
陶渊明冷笑道:“如果是士人,必然不会长期愿意居于这些粗鄙的武夫之下的,当然你穆之兄愿意跟随刘裕,这是你的自由,但你这种情况很少见,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岂会甘愿成天跟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们为伍,甚至是位居其下呢?这是无法解决的矛盾,至少,近些年,在你的那个什么蓝翔吏校能提供大批人才之前,是无法解决的。”
刘穆之淡然道:“这点就不用你费心了,该封的官,该赐的爵,我们仍然会推进,总不能说立功的将士们最后啥也得不到,却便宜了那些躲在后面看热闹,或者说最多只是出点钱粮的世家高门。当然,我们会留出一部份的地盘,官职给作出了贡献的士族们,比如庾悦,他两次组建军队,为国效力,如果在后面平定妖贼时再次立功,那给个大州刺史,是理所当然的事。”
陶渊明咬了咬牙:“庾悦是不会愿意跟你们合作的,上次朱超石的事情,伤他太深,而且他也是世家的掌门之一,是要自己独掌一个大州,如果军队给了你们北府军,那他这个刺史就算取得,也不过是个单车刺史罢了,我跟庾悦谈好了条件,如果他取得荆州刺史或者是豫州刺史这样的大州,他会把吴地的庾家人,大部分迁到新的州郡,以充实他庾家的实力。”
刘穆之的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你的意思,是庾悦肯用新上任的一个大州,来换取他们庾家在吴地的产业?这是你出的主意吗?”
陶渊明哈哈一笑:“这是当然,不然以庾悦的智力和贪婪,哪会想到这个呢?他也想恢复庾家祖上的荣光,而庾家以前最风光的时候,就是三庾内控朝政,外据荆州的时候,如果能让庾悦选择的话,他肯定是想拿下荆州刺史的。我之所以肯进他的幕府,当他的长史,其实也是想在继他之后,由我来接掌荆州。”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